11/27/2006

「每日一hae」七:忍笑(生活篇)

「忍笑機能失調症」是一種先天缺憾,患者經常為一些無聊瑣事發笑,而且往往無力壓抑或掩飾自己的笑意。此病的患者因為不能忍笑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各種困難,箇中苦況,一般人實在難以體會。為了讓大家對此病的患者有更多認識、更大包容,不幸成為患者之一的我決定在這裡分享我的患病經歷。

這個特輯會分成三個部分:生活篇、教育篇及事業篇。

就讓我先由涉及日常生活細節的「生活篇」說起吧。

對於「忍笑機能失調症」的患者,有些事情是任何日子也不宜做的,當中包括說笑、竊聽及理髮。

1)不宜說笑
大部分笑話的笑位都要靠笑位前的鋪排來營造惹笑效果,所以,像我這些不能忍笑的人,是不適合講笑話的,因為我往往未說到笑位,自己便已經爆笑,有時甚至笑得說不下去。所以,我通常都會避免說笑,以免說笑話的人自己成了一個笑話。

2)不宜竊聽
我是個頗八卦的人,在街上或乘升降機時,都喜歡偷聽人家說話,但有時聽到些惹笑的,卻忍不住笑了出來,露出了馬腳,讓人家發現我在偷聽。幸好我暫時遇到的都是善男信女,否則我可能早已被人滅口了。

3)不宜理髮
這個需要實際個案來輔助說明。
個案一: 
上月底我到髮型屋理髮時,如常地先洗頭後剪髮。那天替我洗頭的,是一名金髮青年。

開始洗頭後,我才發現那名青年表面上是一名江湖中人,實際上是一名武林中人,因為他居然不斷在我的天靈蓋上施展九陰白骨爪,使勁地狂抓我的頭。

我內力尚淺,抵擋不了他這凌厲的招式,所以痛得眼水也流了。我本欲開口求饒,但又生怕令這位高手掃興的話反而會招惹殺生之禍,於是只好啞忍,心裡一直盼望洗頭的環節早點結束。

我望穿秋水,他終於替我「過水」,我總算鬆了口氣,現在只剩塗護髮素的環節,那應該好受多了。

但這位武林高手不知道是意猶未盡,還是已經走火入魔,他替我沖洗了洗頭水後,居然又再替我塗洗頭水,然後又再施展九陰白骨爪。

我眼見勢色不對,終於鼓起勇氣對他說:「呀,唔使咁大力...」

他說:「你唔受得力牙?」

我實在意想不到,這位武林高手雖然功力強得一揮手便把我的青絲抓得七零八落,但說起話來卻是如此九唔搭八。

我越想越覺得他的回應十分無厘頭,於是心裡暗笑,但為免得罪高人,我極力掩飾自己的笑意。

終於,我捱到了塗護髮素的環節,武林高手亦總算使完了他的九陰白骨爪。但他這次卻不知改用了甚麼奇怪招式,居然不斷把水花濺到我的臉上。我一時不慎,腦中浮出了「仙女散花」這個詞語,再想了想武林高手的惡形惡相,頓時忍俊不禁。

我不敢笑得太放肆,於是極力嘗試驅除自己的笑意,但想來想去都想不出法子。碰巧那段時期我的情緒頗為低落,更為某些事情哭了幾回,於是我讓自己細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希望藉此中和我的笑意。但我想來想去,卻只想起惹笑的事情(例如企圖回想工作的不如意時,卻想起了自己在公司如何出洋相)。或許我就像夕爺的詞所說般,「原來過得很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

回想不愉快事件的方法不奏效,我只好另尋其他辦法。我想起了老師在佛教課中曾經教過打坐之類的修行,於是極力回想他的教導,希望把修行的概念融入洗頭之中,以驅除雜念。可惜我這個不肖學生左耳入加耳出,事隔一年,甚麼都忘了,反而只記得老師的閒話家常。於是,我越是回憶,便越想發笑。

結果,武林高手一邊替我沖洗護髮素,我一邊陰陰嘴笑,這雖然令我十分擔心自己會冒犯了他,但我亦同時慶幸自己總算沒有真的笑了出來。

終於,他替我沖洗完畢,我亦鬆了口氣。但他替我抹乾頭髮時,卻又把水珠濺到我的臉上。我當時由於戒備鬆懈,一時不留神,「吱」一聲笑了出來。武林高手問我笑甚麼,我慌慌忙忙地解釋:「無野無野,有D痕o者。」現在想起來,當時實在不應如此回應,他要是答「痕就再洗多次頭啦」,我便完蛋了。

個案二:我經常在人家替我洗頭時忍不了笑,另一次較深印象的,大概發生在兩、三年前。那時我剛看完馬偉豪執導的《同居蜜友》,片中有一幕是男主角通菜(梁朝偉飾)被女友(周麗琪飾)帶到高級髮型屋理髮,向來打扮樸素的通菜看到那些髮型師不是頭髮五顏六色,便是髮型古靈精怪,於是感到渾身不自在,偏偏他的女友愛趕潮流,硬逼他在那裡理髮,他只好讓那名帶點Gothic Look的員工替他洗頭。

洗頭時,那員工問:「邊度痕呀?」心裡不滿的通菜說:「屎忽痕。」那員工問:「陣間去咩party呀?」通菜答:「我淨係去birthday party。」

我洗頭時,腦海不斷浮現這一幕,忍笑忍得很辛苦。替我洗頭的青年問我「邊度痕呀?」時,我更是差點笑得說不出話來,他大概覺得我瘋了,又豈會想到,我其實一直很想有機會答「屎忽痕」的。

後記:本來還打算寫「不宜說謊」、「不宜易服」及「不宜看廣告」等等,豈料「不宜理髮」的部分寫得太長了,這些部分只好擱置,有興趣查詢詳情的話,可以留言或私下告訴我。

11/11/2006

《日本動畫五天王》之庵野秀明

話說某天逛書店,發現了《日本動畫五天王》一書。封面所列的「五天王」,是宮崎駿、富野由悠季、押井守、庵野秀明及大友克洋。

我對宮崎駿及大友克洋沒有太大興趣,又不知道富野由悠季是誰(後來才知道他是「Gundam之父」,我真是孤陋寡聞!),「五天王」對我來說,只剩「兩天王」,但已足以讓我興奮地拿起這本書細閱。

押井守的《Ghost in the Shell》及庵野秀明的《EVA》,同樣令我留下深刻印象,論啟發性的話,上承《Blade Runner》、下啟《Matix》的《Ghost in the Shell》甚至更勝一籌,但由於我近期才剛剛翻看了EVA,加上漫畫、模型、原聲大碟等周邊產品令我的EVA熱尚未退減,所以我還是先看庵野秀明的部分。

庵野秀明的事跡我早已略有所聞,但所知的遠不及此書所述般詳細,所以看的時候也津津有味,尤其是他跟GAINAX公司仝人發揮御宅精神的趣事,更是令我熱血非常。





我懶於打字,所以索性把原文貼出來。原本只打算貼熱血的「A面」,但scan的時候,卻把較傷感的「B面」也scan了。雖然論對動畫的熱誠及認識,我算不上是御宅,但那份「OTAKU」的悲哀,我倒是有點感同身受,既然scan了,便順道貼出來吧,反正自我沉溺與自我隔絕,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

同場加映:給我這個爸!

11/08/2006

「每日一hae」之六:撞鬼

萬聖節已過了個多星期,還是經常撞鬼,大概是因為越窮越見鬼。

忙於驅鬼,連最愛寫的hae文也沒有時間、沒有心情寫了。

今天依然情緒低落,所以經過零食店發現「NEON GENISIS EVANGELION CHARACTERS TYPE-F」的模型終於由原價$39減至$29時,決定買一盒來給自己一點鼓勵。



這個系列的模型共有五款,一盒一款,盒上沒有標明內裡所藏的是那一款,所以買的時候有點像抽獎。上次在動漫節碰上半價,忍不了手,買了一盒,回家後發現是零號機,有點失望,因為我最想要的是初號機。本來打算把模型帶回公司裝飾辦公桌,但又覺得只有一部EVA,太孤獨了,所以決定先替它找個伴才把它帶回公司,但奈何動漫節完了之後,一直都沒有碰上這系列的模型減價,加上又不想太敗家,所以遲遲未買,心裡一直記掛著。

今天終於碰上半價,雖然近日貧窮鬼纏身,也顧不了那裡多,決定買一盒來一償心願。雖然有點擔心買的又是零號機,但細心一想,抽中零號機的機會只有五分之一,而其餘的四款,抽中那一款我也不介意的,當然最想抽中初號機,但貳號機也不錯,抽中凌波麗也可以的...想著想著,便拿了一盒去付錢。

甫踏出零食店.便急不及待打開來看,呀~又是陰魂不散的零號機!在赤貧的日子白白花了廿九大元,真係撞鬼~


P.S. 我新買的零號機只拆了盒,尚未拆袋,有人有興趣嗎?

10/25/2006

禁色

話說數個月前看了舞台劇《梁祝下世傳奇》的DVD,深受感動,亦迷上了劇中的數首歌曲,包括何韻詩所重唱的達明一派1988年作品"禁色"。

某天弄來了達明版本的"禁色"來聽,一聽便不能自拔,反覆播了一整個下午。

走出客廳時,家母問:「你今天播了一整天的那首歌是甚麼來的?」

家母曾多次表明她對同性戀非常反感,所以這個問題我不敢亂答,只好裝襲扮啞。家母於是再問:「好像是叫”紫色”。」

這個名字雖然有點出入,但已經反映出家母是認識這首歌的,所以我也無謂隱瞞,只好直說:「不是紫色,是"禁色"。」

家母說:「對對對,是"禁色",”紫色”是史提芬史匹堡的片子。這首好像是『gay歌』來的?」

我一臉正經地答:「也不是的,chorus的『願某地方 不需將愛傷害 抹殺內心的色彩』其實也可套用在其他方面,整首歌主要是寄願社會不要以世俗眼光去看兩個人的愛情,不要以種族或宗教等框框去束縛人的感情。」

順利過關,回到房中繼續聽歌後,我才驚覺自己剛才居然如此反應迅速地否認自己在聽「gay歌」,而且為了掩人耳目而亂說一通。承認自己在聽同志歌曲也如此難以啟齒,可想而知同志向親友公開自己的性取向時,需要鼓起多大勇氣。

曾經向並非同志的友人推介同志電影,換來的反應是一臉鄙夷地說不感興趣。其實「同志電影」這個所謂的片種名稱,只不過顯示出片中的故事是關於同志情侶,並不代表電影的對象只限同志或對同志有興趣的人。例如早前成為城中熱話的斷背山,雖是同志電影,但又不只是同志電影,正如鄧正健所寫的
潮流將《斷背山》解讀成同性戀電影,於是電影中的「衝突位」自然是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對立,但退一步說,這個故事其實僅是愛情與社會規範之間的矛盾,只是我們必須為這些不容於規範的行為賦予污名,才能顯示自己的「正常」。傅柯說過,同性情慾古已有之,但「同性戀」這個名詞是在現代醫學誕生之後才出現的,這是因為醫學將非「正常」情慾關係的任何情慾實踐模式收編成各種醫學知識,這就必須為這些行為賦予各種名目。在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同性戀」,所有跟主流愛情模式不相符的實踐常常都被冠以不同名詞,像「師生戀」、「婚外情」、「四角戀」、「父女戀」、「母子戀」,諸如此類,更廣為報紙傳媒引用。愛情本是個人事,但當被社會揭發,就往往受到輿論狠然譴責。我們會為《斷背山》同性愛情而感動,也會因《鋼琴教師》中的情慾描寫而喝采,但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一個已婚男人愛上另一個男人、又或者一個學生愛上他的老師,你就算不在道德上責難他們,心裡也難免嘀咕:這會不會有結果?既然愛情從來只有一種,我們何必總要將它分類?


愛情無需分類,愛情片亦然。講述同性戀的電影至今仍未能打入主流,不硬設一個「同志電影」的類別,然後特地辦個影展的話,恐怕這些電影大多會不見天日,或者只能在一小撮人之間流轉。

今屆的香港同志影展將在下月初開鑼,無論你是否同志,是否「世俗目光」的一分子,這個影展也是值得一看的,或許你也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故事。


「禁色」的相關資料:
1)三島由紀夫的小說《禁色》,據說男主角是同性戀的。不知"禁色"的歌名是否因此而來。

2)"禁色" MV--何韻詩版本

上網搜查,MV開首的「假如說,人是有靈性、有良知的動物, 那麼,人生一世, 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煉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 除非甘心與禽獸無異」、中段的「"洗澡"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原因是誰都沒有自覺自願」及末段的「解放後知識份子第一次經受的思想改造——當時泛稱“三反”,又稱“脫褲子,割尾巴”。這些知識份子耳朵嬌嫩,聽不慣“脫褲子”的說法,因此改稱“洗澡”。 」,都是出自楊絳的《洗澡》。至於「上帝 從來沒說懺悔可以清洗罪過,如果那是?(看不到這個字)過。」,則找不到直接出處,相信是出於導演麥婉欣的手筆。

3)"禁色" MV--達明一派版本


4)明哥在1989的民主歌聲獻中華獻唱"禁色" (證明同志歌可以不只是同志歌)


5)"禁色"的歌詞
窗邊雨水 拚命地侵擾安睡
又再撇濕亂髮堆 無須惶恐
你在受驚中淌淚 別怕
愛本是無罪 請關上窗
寄望夢想於今後 讓我再握著你手
無須逃生 世俗目光雖荒謬
為你 我甘願承受
* 願某地方 不需將愛傷害 抹殺內心的色彩
願某日子 不需苦痛忍耐 將禁色盡染在夢魂外
千種痛哀 結在夢魘的心內 願我到死未悔改
時鐘停止 我在耐心的等待 害怕雨聲在門外
Repeat *
若這地方 必須將愛傷害 抹殺內心色彩
讓我就此消失這晚風雨內 可再生某夢幻年代


6)1983年電影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戰場上的快樂聖誕)中,有一首歌叫"Forbidden Colours",曲調是片中多次出現的配樂。這個MV含電影片段,片中的坂本龍一及David Bowie實在叫人難以忘懷~


7)"Forbidden Colours"的歌詞
The wounds on your hands never seem to heal
I thought all I needed was to believe

Here am i, a lifetime away from you
The blood of christ, or the beat of my heart
My love wears forbidden colours
My life believes

Senseless years thunder by
Millions are willing to give their lives for you
Does nothing live on?

Learning to cope with feelings aroused in me
My hands in the soil, buried inside of myself
My love wears forbidden colours
My life believes in you once again

Ill go walking in circles
While doubting the very ground beneath me
Trying to show unquestioning faith in everything
Here am i, a lifetime away from you
The blood of christ, or a change of heart

My love wears forbidden colours
My life believes
My love wears forbidden colours
My life believes in you once again

10/24/2006

「每日一hae」五:舊病復發

話說近日我的陰陰嘴笑病又發作。

第一次病發時,是中七那年。那年某天,我在上學的路上,不知道忽然想起甚麼無聊事,獨個兒在街上笑了起來。笑著笑著,我突然好像靈魂出竅一樣,眼前浮現出自己邊行邊笑的樣子。

這幅「妙齡少女身穿校服一大清早獨個兒在街上陰陰嘴笑」的圖畫,令我覺得惹笑非常,我亦因此在街上笑得更厲害。

於是,那幅圖畫便變成「妙齡少女身穿校服一大清早獨個兒在街上爆笑」,惹笑度頓時大增,我亦因此笑得失控。

我越失控,便越覺得那情景可笑,最後,我笑得彎下身子,半蹲在地上。

那天之後,我便患了陰陰嘴笑病這個怪病,經常無緣無故地陰陰嘴笑。這個病令人困擾的地方,是它令你完全喪失控制自己笑容的能力,令你在沒有笑的意欲時笑了出來,更可怕的,是它會令你在最不應該笑的時候露出詭異的笑容。

我最記得有一次,我的同學跟我說,她的外婆病得很重,入了醫院。那一刻我的心情是很凝重的,但偏偏嘴角不聽使喚,自行微微向上伸展。事後我一邊擔心我的同學以為我在幸災樂禍,一邊為自己的病情急劇惡化而憂慮,於是我決定去看醫生。

當時我是很認真地下這個決定的,但可能因為我太認真,我苦苦思量,反覆考慮究竟應該看心理醫生(因為心理有問題),還是看神經科醫生(因為不能控制面部神經)。正當我考慮了個多月仍未能下決定之際,我的陰陰嘴笑病病徵居然靜悄悄地消失了。

那年之後,我不時都會在街上陰陰嘴笑,但這些陰陰嘴笑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因為我在跟自己說笑話。

我每天都要坐個多小時的地鐵,所以經常在車廂中自己和自己聊天來打發時間,有時忽然說到些惹笑的話題,便會忍不住笑了出來。但獨個兒在車廂爆笑,難免會令引人側目,所以我通常都會儘量在爆笑前先拿出手機,然後裝作是因為看到手機短訊而發笑。

儘管我在掩飾爆笑方面經驗豐富,但有時我也會未及拿出手機便已經爆笑了,在這種情況下,我會立刻改用另一種演繹手法:假裝突然想到有趣的事情,於是急急拿出手機發短訊跟人分享。但這種演繹方法的缺點,是假如有乘客看到你獨個兒爆笑後,但又沒有耐性追看餘下你拿出手機的情節,他們便會心裡認定你是精神有問題的,所以採用先拿手機後爆笑的方法還是較佳。要採用這個方法,便要加快拿手機的速度,看來我應該加入警隊練習拔槍,或者安裝Taxi Driver的「You talkin' to me?」即時通話裝置。


不知何解,由上月底起,我的陰陰嘴笑病又發作,無論是在街上還是在公司,我都經常無緣無故地陰陰嘴笑。我怕我的同事以為我有甚麼精神病,所以當我按捺不住要陰陰嘴笑時,我便索性逼自己笑得燦爛一點,希望這樣會減輕詭異的感覺。但我總覺得,在快要被工作逼瘋的時候燦爛地笑,看上去更像患了精神病。

我常常都在想,究竟患了精神病的人,會否覺得自己有精神病?如果他們會覺得自己有精神病,我又覺得自已有精神病,那麼我有多大機會是患了精神病?如果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有精神病,我覺得自己有精神病,那麼我應該沒有患精神病了,但我明明沒有患精神病,卻又覺得自己有精神病,我是否患了「妄想自己患精神病」的精神病呢?

其實花那麼多時間去推測自己是會患了精神病,可能已經是一種精神病。

10/23/2006

「每日一hae」四:午睡的地方

我工作的時間有點偏離主流,我的家又偏離市區,因此我經常都要找地方午睡。

我是上午七時至下午三時上班的,在需要上班的日子,假如晚上有約或要看電影的話,下班後的數小時便要找地方消磨時間。

那數小時雖然仍是「日光日白」,但我其實已經工作了一整天,所以也頗疲累,不好好充電的話,晚上赴約或看戲時便會有如強弩之末,整個人都呆呆滯滯,無氣無力的。所以,我通常都會在那閒著的數小時找個地方眠一眠,養一養神。

我最初午睡的地方,是地鐵及巴士,因為這些交通工具經常有乘客睡覺,我睡著了也不會太惹人注目。但不幸的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高聲講電話的人總有一個在附近,於是我總是睡不了多久便被吵醒。

我亦曾經在cafe邊吃邊睡,雖然cafe大多標榜讓客人閒適地消磨時間,但閒適到睡著的地步難免會令店員及其他客人側目,所以我睡了兩次後便不好意思再到cafe午睡。

後來我移師到中央圖書館,一邊裝作看書,一邊閉目養神。有一次,我如常地物色午睡的最佳位置時,發現有一名職員在巡來巡去,而且不斷打量正在看書的各人,好像在找尋可疑人物似的。看他那仿如警員「行咇」的神氣,我覺得他絕不會讓我在他的「環頭」睡覺。但我當時實在太累了,而且那一層人又不多,是非常理想的午睡地方,於是我還是坐了下來,打開一本書,托著頭準備進入夢鄉。

我剛睡著,便感到有人拍我的肩膀,我睜開眼,便看到那名「警員」對著我說:「你要不要洗個臉?」

嗚呼哀哉!天下雖大,卻沒有我午睡的地方!

20/10那天,我晚上要看戲,所以下班後又要打發數小時的時間。那天我要到北角辦點事,所以沒有找地方午睡。辦完事後,匆匆嚥下晚飯,便趕著乘地鐵去看戲。

但可能因為那天東奔西跑,我又因為趕時間而吃得太急,甫吃完飯便胃痛得很,但因為時間緊逼,我不得不起行,只好彎著身走下地鐵站。

我每走一步,胃部便好像被人捏緊一點似的,加上我本身感冒未癒,邊行邊頭暈眼花。偏偏北角地鐵站又九曲十三彎,我行行重行行,仍未到達往柴灣方向的月台,越走越吃力。

下第三條樓梯時,我已覺四肢乏力,好像快要滾下樓梯似的,於是我終於支持不住,走到中段時在樓梯上倚牆而坐。坐下後,我渾身冒汗,覺得冷得很,而且頭暈作嘔,於是一坐便再站不起來。

那時正值下班時間,來來往往的乘客令我目眩得很,於是我索性閉上雙目,把頭靠在牆上休息。我把這個姿勢維持了近廿分鐘,其間完全沒有路過的乘客理會我。我相信,假如那一刻我是心臟病發的話,我應該會因沒有送院急救而一命嗚呼,而且屍體是地鐵職員晚上關門時才發現。

我坐著坐著,一邊慶幸自已還未到暴屍地鐵站的地步,一邊覺得身體的不適減輕了,胃部不再痛得那麼厲害,亦不再覺得快要嘔吐。我於是便站起來,急急走到月台乘地鐵到戲院,以免太遲進場。

這次經歷令我體會到,最危險的地方果然是最安全的,下次我要午睡的話,應該考慮到地鐵站的樓梯去睡。

10/19/2006

「每日一hae」三:觸電之旅

話說一年多前在網上看了The Libertine的預告片。

預告片一開始,一頭凌亂曲髮的Johnny Depp對著鏡頭獨白。他以性感聲線說出第一句獨白:「Allow me to be frank at the commencement. You will not like me. 」後,我便已經觸電昏倒了~

為求昏得徹底,我決心要在大銀幕觸電。於是我等了又等,等到此片終於在美國上映,但香港卻仍未見任何宣傳。

於是我又等了又等,某天發現此片的DVD在香港已經有售,我知道我的大銀幕觸電之旅泡湯了。

昨天讀報時,才發現此片原來已定於02/11在香港上映,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劇情簡介(節錄自 mov3.com):
《不覊逃情》(這個譯名真是...)改編自英國十七世紀羅撤斯特伯爵二世尊韋爾莫 (John Wilmot,Johnny Depp飾)短暫但傳奇的一生。
查理斯二世雖然成功復辟,但內憂外患仍然嚴重,常要依賴貴族才子尊韋爾莫的影響力鞏固政權。尊韋爾莫雖然貴為國王的寵臣,卻因為率直放蕩而多次被放逐。他生活荒淫頹廢,酗酒如命,縱酒胡鬧;喜歡創作,但所寫的都是淫穢詩詞,或是揶揄國王荒淫無度的舞台劇;風流成性,到處留情,鍾情於舞台劇演員伊莉莎伯而冷落家中嬌妻。這個玩世不恭的浪蕩子,最終患上梅毒,結束了三十三年的生命。

可按此看預告片

想起來,今年生日收作禮物的Arizona Dream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全都是Johnny Depp主演的,但我至今仍未有空看,看來我可以趁著The Libertine上映,來一個馬拉松式觸電之旅。

10/18/2006

「每日一hae」二:門票兩張

話說前天去索取埃及電影周的門票。

從宣傳單張得悉,門票是免費的,每人限取兩張。我苦苦思量,選出最想看的兩部電影後,便到文化中心的詢問處拿戲票。替我辦手續的,是一名中年女職員。

職:睇邊套?套套都仲有飛。
我:(心想:怎麼語氣好像在怨生意冷淡似的?)27號套大地,29號套埃及物語。
職:(抬頭看著我)o下?咁少夠喇?
我:(心想:生意果然真的很冷淡,但不是每人只可拿兩張嗎?況且我又不是來輪米,多多未必益善)是。

職員登記完畢後,把門票遞給我,我發現她每場給了我兩張票。

我:唔係每人只可以拎兩張咩?
職:每場最多兩張,無限你睇幾多套。

我看著手上的四張門票,心裡掙扎了一會。我是一個人看的,用不著每場拿兩張門票,萬一有影迷想看但因為我生人霸死地而拿不到戲票,我便實在對不起人家。

正當我考慮是否應該向那職員退回兩張戲票時,我又想:她問也不問,便每場硬塞兩張門票給我,很明顯,她有把握我不是一個人看戲,她如此有把握,是因為覺得找人陪看戲是理想當然的,覺得找人陪看戲是理想當然的人,十居其九不是影迷。

想到這裡,過往非影迷對於一個人看戲的形容詞便湧上心頭,一句句「陰公」、「痴線」及「變態」,令我實在鼓不起勇氣,向那名非影迷的職員自首,承認自己是個一個人看戲的變態狂魔。最後,我還是選擇了當一個對不起其他影迷的冷血狂徒。

回到家中,細心查看這個電影周的票務詳情,才發現這一句:「每人每場限取門票兩張」。

我無奈地看著那四張陷我於不仁不義的戲票,心想:難道「限取」是解作「限定要取」?

10/16/2006

「每日一hae」一:恐怖的基金會

話說昨天要寫關於英國王儲查理斯所創立的「Prince's Trust」基金會。

到基金會的官方網頁找相關資料時,看到英文版的簡介是這樣的:

那個網頁亦提供中文簡介,我覺得與其自己胡亂翻譯,不如參考官方譯文,於是選了中文版本來看,發現內容是這樣的:

我看的時候,不小心地把那個「瞄准」影像化了,頓時覺得這個基金會是一個恐怖組織。

希望其他人不要跟我一樣不小心。

當「每日一戲」變成「每日一hae」

大約兩年前,進行了「每日一戲」計劃,決心要平均每天看一部戲,假如今天沒看的話,明天要看兩部,又或者一早知道明天及後天都沒空看的話,今天便看三部。

如此逼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聽上去可能有點怪,但這絕對符合我的一貫作風,因為我的熱誠總是敵不過我的惰性,所以我要趁我尚未提不起勁的時候先做預防提不起勁的措施,定下計劃算是較有效的措施之一,雖然我準備考試時花在定計劃的時間往往多於實踐計劃的時間。

現在當然已無可能每日一戲了,甚至每周一戲也有點吃力,畢竟天天花三個多小時往返兩個山旮旯實在是一種長期折磨。

沒時間看戲,更加沒時間寫戲。眼看自己本來已寫得膚淺,現在更是越寫越hae(馬虎),曾經不只一次想過「還是不要寫吧」。

但又實在捨不得,故又有想過,不如把blog名改為「鍾hae十足」,這樣至少可以讓讀者有看爛文的心理準備。

不過,一心想hae的話,還是乾脆不要寫吧。

但可能因為我已經習慣在blog裡說無聊話,一時之間又戒不掉這個習慣。

所以,我決定在此blog另開「每日一hae」一欄,讓自已盡情說無聊話之餘,亦讓大家可以憑標題懂得避開我的無聊話。

10/13/2006

La meglio gioventù(燦爛人生)的歌曲

今天是難得的假期,但整天都鬱悶得很,因為昨天看了La meglio gioventù(The Best of Youth)的下半部。

影藝這次重映,是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兩星期來播,所以我看上半部時已是一星期前,現在看完下半部,有衝動去買DVD重看上半部Metteo的部分。所以觀影感想會留待重看後才寫。

本來也打算買本片的原聲大碟,但上網找了良久,才發現原來沒有發行,唯有東找西找,找了當中的幾首歌曲來聽。

上半部的開場歌曲: Animals -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歌詞:
There is a house in New Orleans
They call the Rising Sun
And it's been the ruin of many a poor boy
And God I know I'm one

My mother was a tailor
She sewed my new bluejeans
My father was a gamblin' man
Down in New Orleans

Now the only thing a gambler needs
Is a suitcase and trunk
And the only time he's satisfied
Is when he's on a drunk

Oh mother tell your children
Not to do what I have done
Spend your lives in sin and misery
In 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Well, I got one foot on the platform
The other foot on the train
I'm goin' back to New Orleans
To wear that ball and chain

Well, there is a house in New Orleans
They call the Rising Sun
And it's been the ruin of many a poor boy
And God I know I'm one

下半部的開場歌曲: Queen - 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歌詞:
There's no time for us
There's no place for us
What is this thing that builds our dreams yet slips away
From us

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There's no chance for us
It's all decided for us
This world has only one sweet moment set aside for us

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Who dares to love forever?
When love must die

But touch my tears with your lips
Touch my world with your fingertips
And we can have forever
And we can love forever
Forever is our today
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Forever is our today

Who waits forever anyway?

曾在片中出現的旋律: Astor Piazzolla - Oblivion


另一段曾在片中出現的旋律: Astor Piazzolla - Milonga del Angel


點唱機的那首歌: Fausto Leali - A chi

歌詞:(意大利文)
A chi
sorriderò se non a te.
A chi
se tu, tu non sei più qui.

Ormai e' finita,
e' finita, tra di noi.
Ma forse un po' della mia vita
e' rimasta negli occhi tuoi.

A chi
io parlerò, se non a te.
A chi
racconterò tutti i sogni miei.

Lo sai m' hai fatto male
lasciandomi solo così,
ma non importa, io ti aspetterò.

A chi
io parlerò se non a te.
A chi
racconterò tutti i sogni miei.

Lo sai m' hai fatto male
lasciandomi solo così,
ma non importa, io ti aspetterò.

(這首歌的歌詞跟劇情有關,我會在寫觀影感想時再詳寫)

14/10 後記: 剛剛發現,原來戲中的所有歌曲都不是原創的,難怪沒有發行原聲大碟。在網上找到此片的歌曲名單,現正逐首找來聽,嘗試跟片中的動人音韻重逢,有點像王子逐家逐戶找灰姑娘的感覺,真要命~(這個比喻可能也要了大家的命~)
以下是歌曲名單,有興趣的話可以一起找: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 The Animals
Ora o mai più - Mina
Ain't that a shame - Fats Domino
Reach out I'll be there – “The Four Tops”
I heard it through the grapevine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A chi - Fausto Leali
I'm through with love - Dinah Washinghton
Time after time - Dinah Washinghton
Suzanne - Leonard Cohen
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 “Queen”
Something's new (D. Walther)
Blue moon (L. Hart – R. Rodgers)
Fascination (F.D. Marchetti)
Amado mio (D. Fischer – A. Roberts)
Sodade - Cesaria Evoria
Fruto proibido - Cesaria Evoria
Oblivion - Astor Piazzolla
Remembrance - Astor Piazzolla
Catherine et Jim – Georges Delerue (Jules et Jim)
Sentimental sarabanda (da Simple symphony di Benjamin Britten)
Aria (da Aquilarco di Giovanni Sollima)
Singet dem Herrn ein neuves Lied - J. S. Bach
Clarinet concerto – W. A. Mozart (serrata, casa Francesca/Carlo dicembre 1983)
Piano Sonata in A minor K.310 – W. A. Mozart by Sonia Bergamasco (in Firenze floods)
Maurice Ravel (Sonatine pour piano) par Sonia Bergamasco (chez Giulia et Nicola).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 Michel Legrand (Giulia au cinéma ; Off: scène du départ de Guy)

10/06/2006

七八九月回顧之債台高築

我實在不明白,我這個在拖欠功課界縱橫多年的債仔,為何會在終於脫離功課苦海後,開個blog來讓自己又再沉淪債海。

眼看著這三個月未寫的電影越積越多,我仿佛又回到當年讀書時債台高築的歲月,實在是無限欷歔。

更欷歔的是,我所患的「提不起勁」症目前仍是不治之症,而且更經常引發爛尾併發症。

唯一暫時舒緩病情的方法,是進行以下的「亂寫好過無寫」療程。

世界電影經典回顧2006—貝南杜‧貝托魯奇
07/07 Before the Revolution(革命之前)
08/07 1900
09/07 Tragedy of a Ridiculous Man(荒謬人的悲劇)、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溥儀)

看導演回顧展的好處是,可以一口氣觀看這些「大師級」人物的多個作品,從而知道自己跟大師到底是否有緣。例如當年看塔可夫斯基的回顧展,我連續數天都在戲院內斷斷續續地昏迷,而且發現昏迷前後的畫面沒有甚麼大分別,這令我相信,我跟這位大師的八字不合,日後還是少見為妙。

相比塔可夫斯基,貝托魯奇的電影算是易明,而且較有娛樂性,至少多數都由俊男美女當主角,讓人看得賞心悅目。在這次回顧展中,我完全沒有昏迷,即使是片長五個多小時的1900(左圖),我也是清醒地看完。但不知何解,看完後是毫無感覺,好像看了跟沒看也對我沒有甚麼分別,看來我跟這位大師也是沒有甚麼緣份。

奇斯洛夫斯基十年祭
14/07 Blind Chance(盲打誤撞)、Observing Life(生活觀察)
15/07 A Man and a Woman(男歡女愛)、No End(無休無止)、Camera Buff(影迷)
16/07 Decalogue(十誡)
22/07 Blue(藍)、White(白)、Red(紅)
07/09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兩生花)--這是上正場時才看

習慣寫blog後才察覺,電影原來可以有好寫的電影和好看的電影之分。好寫的電影是,你看完後可以輕易地以洋洋數千字去談論它,例如本blog暫時觀影感想寫得最長的《如果.愛》,我看後想出很多東西去寫,但我其實不覺得此片好看,因為它根本不能觸動我。對我來說,其中一種好看的電影,是令我看的時候屏息靜氣,心無雜念地墮進電影世界,看完後從那個世界抽離時,它所牽起的思緒才逐漸湧現,而且揮之不去,令電影世界跟現實世界融為一體,奇斯洛夫斯基的好幾部電影便屬此類。


這次影展中,我覺得Blind ChanceBlueRed最好看,我早前也提過,我看完它們後,連續數晚發噩夢驚醒(不是看完恐怖片那種噩夢),可想而知它們是多麼牽動我的情感。
不過,這種好看的電影實在不好寫,至少,我要說明為甚麼覺得它們好看,便要解釋自己如何被它們觸動,但這樣便需要談及一些非常個人的私事。所以,我決定暫時不寫。(多好的爛尾藉口~)

其次喜歡的,是Decalogue,這十集電視劇以十誡作主題,但故事卻探討覆蓋法律、道德、人倫關係等範疇,這個構思實在很有趣,亦令吃本地電視劇奶水長大的我,大開眼界。後來讀《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才知道「波蘭對《十誡》的收視率調查(或所謂的收視率調查)成績很好。有一個特別的機構專門負責算收視率百分比。開始時第一集得到52%,到了最後一集就變成64%。這表示有一千五百萬名觀眾看過《十誡》,這個數目很大。」
不知道,如果在香港播放這樣的電視劇,會有多少收視。

至於他的那些短片,我...看到睡著了...

自製Sabu回顧展
15/08 Postman Blues(盜信情緣)
14/08 Monday(失憶星期一)
26/08 Unlucky Monkey(運滯馬騮)
29/08 Dangan ranna(彈丸飛人)

早前也提過,當年在國際電影節當義工時,發現很多觀眾填問卷時,選了Sabu作為他們最喜歡的導演。這項重大發現,一直都令我對Sabu很感興趣,很想知道他有甚麼俘虜香港影迷的本領。
終於,我在今年的國際電影節第一次看他的電影。我所看的是《笨賊喪擒救世主》,那部電影瘋狂得很,有好幾幕令我笑得近乎窒息。但我仍然不明白,這類胡胡鬧鬧的笑片坊間也有不少,為何Sabu能夠一枝獨秀,最得觀眾歡心?於是我趁著國際電影節協會辦了個「Sabu123」小型影展,購了《失憶星期一》及《運滯馬騮》的票,而且在BC借了《盜信情緣》及《彈丸飛人》的VCD,來一個自製回顧展,看看跟這位人氣導演是否有緣。

看後發覺這四部電影都很相似,都是大玩追追逐逐及陰差陽錯,人物大多是黑幫、警察或騎呢小市民,而且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班演員。初看時覺得頗有趣的,但漸漸便覺得情節欠缺新意,有點悶,幸好有演員補救,那班熟口熟面的演員既演黑幫,又扮警察,竟然也有說服力(引證了兵賊只差一線?),而且看到他們出場時,會有那種「咦?又係你?」的親切感。最不能不提的,當然是男主角堤真一,他把主角那種既鬱悶又帶點神經質的神態,演繹得淋漓盡致,難怪如此獲Sabu重用。

另外,安藤政信的「遺照」好正!





中學女生+音樂
13/08 Swing Girls(喇叭書院)
20/08 Linda Linda Linda

題材非常接近的兩部電影,但風格各有不同。
Swing Girls是那種比較熱血的青春片。開場時,一眾女生簡簡單單的為同校學生送飯盒,也烏龍百出,而且一路上不是這個女生高呼「個妝溶喇」,便是那個女生沾沾自喜自己隨身帶備防曬用品,有備無患,完全是一班姿姿整整的典型日本女生。
這班烏合之眾陰差陽錯地負責頂替校內的爵士樂隊後,便臨急抱佛腳地學起樂器來,過程中當然又是處處碰壁。但故事發展亦跟其他熱血故事一樣,主人翁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得心應手,而且樂於其中,最後更排除萬難,學有所成...雖然劇情是意料之內,但勝在全片輕鬆惹笑,令人看得心情暢快。

片中最令我覺得鼓舞的,是竹中直人飾演的數學老師小澤忠彥。小澤忠彥熱愛爵士樂,但本身不懂奏樂器,一眾柴娃娃學喇叭的女生卻誤以為他是爵士樂高手,一心要拜他為師,而且誠邀他為她們參賽時擔任指揮。小澤忠彥騎虎難下,只好一邊「指導」這些女生,一邊暗中到音樂學校找人指導自己。
可能因為我一直渴望學樂器,並希望自己工作穩定後可以開始實現這個心願,所以當我看到小澤忠彥一把年紀才由基本功學起,並且因為毫無天份而遭同班的小孩怪責他拖慢學習進度時,心裡實在替他難受,因為我知道,將來我真的有機會學樂器的話,也會出現這個情景。在電影末段,他最終都不能學有所成,而且因此悶悶不樂,但輕快的音樂響起後,他還是不禁拿出指揮棒來自我陶醉一番,這一幕令我覺得很感動。臨老學吹笛有何不妥?自己樂在其中便是了。
巧合地,看完此片的第二天,發現多份報章的頭版都大字標頭報道「鋼琴神童」沈靖韜在比賽中勝出,「揚威國際」,然後隨後數天亦繼續追訪這個「郎朗第二」,並為望子成龍的家長介紹坊間的音樂班。那幾天的轟炸,令我想起Alain de Botton的《Status Anxiety》,他在書中指出,藝術讓我們看到一些平日被社會所忽視的小人物,小說及圖畫等作品透過展現這些小人物的默默耕耘,達至「challenge the world's normal understanding of who and what is important」的效果。
我慶幸世上有Swing Girls等小人物電影,讓我在林林總總大人物報道的圍困中,找到自己的小天地。

同樣是講述女學生玩音樂的故事,Linda Linda Linda則沒有Swing Girls那份熱鬧熱血,換來的是一份閒適的生活感覺。片中多次出現四名女主角在校園內外「行行重行行」的情境,那緩緩的步伐正好是青蔥歲月無憂無慮的寫照。
看此片時,覺得飾演韓國交流生的女演員傻乎乎得可愛,初時以為她是不知名的演員,後來上網起底,才知道她叫裴斗娜,曾經演過《貓咪少女》及《綁架門口狗》等韓片,把這消息告訴跟我一樣看完此片後對裴斗娜讚不絕口的友人,友人興奮地說:「騎呢少女原來都有market!」

德國新浪潮
08/09 Young Törless(少年杜里斯)
09/09 The Chronicle of Anna Magdalena Bach(安娜.巴哈紀事)
13/09 Ludwig - Requiem for a Virgin King(路域二世安魂曲)
15/09 Wrong Movement(歧路)

四部電影之中,Young Törles是最易看的一部,講述一個校園欺凌故事,欺凌他人者自覺可化身大人,把這些虐待行為視作懲罰作惡者的手段;在事件中就手旁觀的主角,則視這些欺凌事件作實驗,既不加入欺凌弱者的一方,亦不向弱者施予援手,為的是探究這弱者為何甘願受人凌辱。

其次易看的是Wrong Movement,但我看不出它背後的意思;至於The Chronicle of Anna Magdalena Bach,我覺得自己在看甚麼音樂演奏節目,因為片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演奏樂曲的情節;Ludwig - Requiem for a Virgin King是看得最痛苦的一套,因為我不清楚故事背景,而此片又刻意交代得零零碎碎的,所以我越看越摸不著頭腦,加上它片長近兩個半小時,令我看得很不耐煩。

幸好我最後還是放棄了法斯賓達,否則,看完這個影展,可能會髮絲班白。

其他
23/06 Crash(撞車)
06/07 Hidden(偷拍)

這兩部電影很多人寫了,我也無謂拾人牙慧。唯一想談的,是它們的中文譯名。
Crash譯作「撞車」,跟Hidden譯作「偷拍」一樣,都是最直接的譯法,一來符合英文片名的意思,二來兩片的確分別圍繞撞車及偷拍的故事。
這兩部電影未上正場前,部分傳媒提及Crash時,會用台灣譯的「撞擊效應」,而Hidden在HKIFF的暫譯則是「隱藏的恐懼」,兩者剛好都帶出這兩部電影的背後意思。
早前寫L' Enfant時也說過,那個中譯片名「半熟爸爸」不及原裝的單字片名有層次,這次的Crash 及Hidden在譯名方面也出現這個現象。「撞車」及「偷拍」都略嫌太表面,「撞擊效應」及「隱藏的恐懼」又說得太白了。為甚麼不儘量保持原裝片名那份語帶相關的簡潔?為何不把L' Enfant譯作「孩子」,或把Hidden譯作「隱藏」?

30/07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這是在香港國際動漫影展看的,購票後才發現,原來這個影展把放映的動畫分成四大類:青春、動感、深思及親子,老餅的我居然選了屬於青春類的此片,我頓時覺得自己選錯片。
看後發覺,我的確選錯片,那些少男少女的肉麻對白,令我看得渾身不自在,而且劇本亦有點有頭無尾,畫面再美也補救不了。
不過,因為此片而認識了新海誠這名動畫家,也是值得的,因為這日本動畫界的新星,原來是個「一腳踢動畫家」,他的首部作品《她與她的貓》及,原來是他在工餘時間製作的,而且大部分工作都是他自己一手包辦,他憑這部作品獲獎後,獲動畫公司賞識,才辭去原有工作。
這部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是他的首部長片,他負責原作、劇本、監督、音響監督、美術及作詞的部分,繼續展現一腳踢的本領,厲害厲害。

04/08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Dead Man's Chest(加勒比海盜:決戰魔盜王)
純粹為了Johnny Depp而看,所以他不出場的時候,覺得有點悶。

11/08 Cars(反斗車王)
本來是為了陪某小孩而看的,但結果我看到哈哈大笑,他卻揤都唔笑。

18/08 Deathnote(死亡筆記)
早前約略說了我對這個改編劇本如何不滿,亦說過我會把它和原著漫畫比較。我已完成翻看漫畫的工作,亦寫下了重點,這次應該不會爛尾。

09/09 Alfie(型男阿飛)

這是2004年的重拍版,原裝版是1966年的同名電影(當年譯作「風流奇男子」,男主角是Michael Caine)。我去年看這部舊版電影時,知道該片已經重拍,當時感到很驚訝,因為這個花花公子輕易玩弄女人的故事實在很過時,片中的女角對男主角千依百順,白痴得可憐,我實在想不通為何今時今日會有荷里活片商開拍這種嚴重性別定型的故事,於是好奇之下買了新版的vcd來看。
看後發現,女角的白痴感的確淡化了,因為全都變成平板得很的角色。幸好,男主角Jude Law為此片挽回不少分數,此片簡直是為他度身訂造,他只要不斷施展殺人不償命的迷魂攻勢便成了。

總算清了過去三個月的債,但十月又積下了亞洲電影節及捷克新浪潮的債,唉,真是冤孽~


11/10 後記:趕住還債,倒瀉籮蟹,漏寫了很多東西,最嚴重的,是連Linda Linda Linda的歌曲都漏了!片中翻唱了Blue Hearts的三首歌,三首我也很喜歡,特別是"終わらない歌"(可到You Tube看片),裴斗娜唱得很有趣呢!"僕の右手"則很令人提起精神,所以我現在天天上班都聽,"Linda Linda Linda"也令人聽得很興奮!(可到這裡這裡看片)
怎樣看、怎樣聽,片中的裴斗娜也不像26歲~

後記2:剛剛正在IMDB確定自己沒有記錯裴斗娜的歲數時,才發現她剛巧是今天(十月十一日)生日,現在27歲了~

    生日快樂,不老的裴斗娜!祝我27歲時有你咁後生!
  

電影十九問

接華利的tag

(1) 你今年最常去哪一間戲院睇戲?
BC。

(2) 你最喜歡哪一位導演?
很慚愧,答不出,喜歡的有很多,但暫時沒有一個特別喜歡。

(3) 你最喜歡哪一位演員?
當然是周星星。

(4) 今年哪一齣電影最令你驚喜?
國際電影節的《守夜神》。驚喜不是因為它有甚麼出類拔萃的地方,而是我購票後上網看它的預告片,發覺原來是喪屍恐佈片,立刻想縮沙不看,但出讓戲票又無人問津,於是強逼友人購票陪我看,但友人遲入場要分開坐,我最後還是自己看,當時以為會嚇死,但最後原來是笑死。

(5) 今年哪一齣電影最令你失望?
沒有。在德國新浪潮看了四套,有兩套令我有看得想死的感覺,但沒有令我失望,因為購票時已心裡有數,知道這些電影未必易看。

(6) 你有沒有試過睇戲睇到喊?
有,但不多,因為我很少選苦情片來看。

(7) 你會不會一個人去睇戲?
會。以往總覺得一個人看電影總是有點美中不足,因為不能知道其他人對那部電影的看法。現在可以經常從影迷的blog看到他們的觀影感想,一個人看戲便完全沒有問題了。

(8) 你最近看了哪一齣電影?
昨天看了《燦爛人生》的上半部。(影藝近期重映)

(9) 你最想哪一位去世既導演復活再拍戲?
被譽為史上最爛導演的Ed Wood。看了Tim Burton拍的《Ed Wood》,覺得很過癮,想看看他們兩人合力炮製的電影會是怎樣怪雞。

(10) 您最鍾意哪一套外語電影?
Matrix第一集。

(11) 您最喜歡哪個國家的電影?
視乎片種。近期覺得日本的青春片最好看。

(12) 您最喜歡哪首電影主題曲?
Un homme et une femme的同名主題曲。(其實最喜歡的未必是這一首,只是因為至今還末擁有這部電影的soundtrack,而遺憾又總是令事物倍添美感的。)

(13) 你最珍惜的 VCD or DVD 電影收藏是那套?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Motion Picture Trilogy Special Extended DVD Editions
我本身已擁有一套版本較短的DVD,這個Boxset完全是買回來供奉,以償多年前的心願。

(14) The worst movie that you have seen…
對於我這種經常妄想加入「xx斯基」行列的狂想症病人,沒有電影是「最差」的,因為最不好看的電影永遠都是最佳反面教材。

(15) 如果俾你揀一套戲拍續集,你會揀...
要視乎這續集會由誰來拍,如果是交到一些二打六的手上,不拍也罷。

(16) 你覺得自己最似邊套戲的人物?
我常常精神分裂,所以在很多角色身上也找到自己的影子。硬要挑一個最似的,會是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碇真嗣。

(17) 翻看最多次的電影是哪一部?
周星星的《逃學威龍》及《家有囍事》,記不起哪套看得較多。

(18) 如果有一個演員可以「從此消失不再拍戲」,你會揀邊個?
最好整個鷹王愚樂集團從此消失。

(19) 如果畀你改寫一套戲嘅結局,你會改邊套?
不用改寫了,反正我遇上不喜歡的結局時,通常都會自己妄想另一個結局。

我這種食餐飯買件衫都要費煞思量的人,深切體會到答這些問題有多痛苦,所以也不tag其他人了,反正看到已經有人tag了萬眾期待的人,我等看好戲便是了。

不過,大家有空的話,不妨來自討苦吃,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嘛,呵呵~

08/10後記:再細心看了其他人的答案,我懷疑我有點解錯題,究竟第15題的「如果俾你揀一套戲拍續集」,是「如果俾你揀一套戲你去拍續集」,還是「如果俾你揀一套戲俾人去拍續集」?而第10題的「外語電影」,又是否包括英語電影?

10/01/2006

對自己好一點

13/9那天,去了看德國新浪潮的Ludwig - Requiem für einen jungfräulichen König(路域二世安魂曲)。

那天下午三時許下班,電影卻在晚上七時半才放映。中間空檔,無事可幹,於是去了中央圖書館打發時間。

傍晚六時,開始覓食。因有感近日工作辛苦,覺得要對自己好一點,於是我捨棄了在圖書館附近慣吃的十二蚊魚蛋粉,而在圖書館旁的Daddyfrance吃了一頓四十五大元的晚餐。

用膳完畢,才六時四十分,我又再返回圖書館內,打算多殺十五分鐘的時間。

豈料,發呆的時光特別快,眨o下眼就遲鬼晒,我看一看手錶,發現已經七時十五分。

我一邊撤退一邊盤算,發覺即使我拔足奔向天后地鐵站,然後在西灣河地鐵站狂奔至電影資料館,我仍然會遲到起碼十分鐘。這樣,我不單會錯過了開場的部分,亦會因為跑得上氣不接下氣而看戲看得分心,更重要的,是我可能會一身臭汗。

我決定,要對自己好一點,於是去了乘的士。

但我實在太少乘的士,不知道由天后去西灣河會盛惠四十二大元。

結果,我準時坐在戲院內,並為那四十二個亡魂默哀。

看到中段,這路域二世安魂曲已成了我的安眠曲。我本欲離場,但又怕離場後,那一百二十七隻鬼魂會纏著我,不斷說「死得好慘」(戲票鬼、的士鬼及晚飯鬼的鬼數比例是40:42:45)。於是,我決定為他們聽完整首安魂曲,讓他們安息。

終於,澎湃的樂曲響起,鏡頭亦漸漸拉闊,我心裡大叫:「Yes!終於做完!」

豈料,一幕剛完一幕又起,我心裡大叫:「X!仲未做完!」

如是者,我「Yes!」了好幾次,又「X!」了好幾次,這首安眠曲終於在十時左右唱完。

我回到家中,已近十二時。家母問:「做乜咁夜?」我答:「套戲好長。」「好好睇咩?」「唔係。」「咁做咩磨爛席?」「...」

對自己好一點,請不要亂花錢。

9/26/2006

你以為你在笑的其實不是你在笑的

大學一年級那年,有一份習作要以一個箱來表達自己,我當時把箱弄成一個魚缸,比喻自己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同時又自困在自己的世界內。我又在魚缸的背景畫滿了一隻隻眼睛,喻意是我很在意別人的目光。

我在意的程度是,已到了沒有甚麼不在意的地步。例如我在意人家低估我的同時,亦在意人家高估我,因為我怕終有一天他們對我的幻想破滅時,他們對我亦會由賞識變成不屑。

有兩次被高估的經歷,至今仍然記得。

第一次是中七的中國文學課。當年某個星期要交一篇名為《夜讀》的作文,一看題目,便知道要寫那些挑燈夜讀然後尚友千載神交古人的故事。可惜,英年早睡的我甚少在深夜閱讀,結果抓破頭也下不了筆,只好出賣我唯一有的夜讀經驗──開夜車。

因為我是過了交功課的日子才落筆,臨急抱佛腳,沒有多少時間去詳細構思,故只求直截了當地以真人真事塞滿原稿紙交貨,結果內容盡是我如何讀書分心的無聊情節,文筆亦毫無文采可言。

作文派回來那天,老師選了兩篇文章在班上讀出。萬料不到的是,其中一篇是我寫的。

我的父母從不看書,我亦盡得他們的真傳,自少都不看書,中四那年被逼讀中國文學,對我來說簡直是噩夢,因為我胸無半點墨水,而且是那種連劉邦和劉備也會混淆的歷史白痴。我在中四、中五及中七讀中國文學時,都是由同一位老師任教。全因她總愛離題,文學、歷史、電影、舞台劇、電視劇、勁歌金曲,天南地北地說了整課仍不講書,我開始對中國文學、甚至對閱讀產生了興趣。

我的文學班上有很多非常有文采的同學,部分更是贏了不少詩詞散文的寫作比賽。而我,即使在中七那年已經是喜歡了中國文學,但在這方面仍只不過是高齡初哥,因此做夢也不會想到老師會在堂上朗讀我的爛文章(作反面教材除外)。

後來才知道,老師選了我的文章,是因為覺得它「風趣幽默」。

(原本不打算把原文放在這裡,因為我手字太恐怖了,完全破壞了我的形象。但我知道一定有人會誤以為我說自己的文章「爛」是自謙之詞,唉,這些人是不見爛文心不死的,唯有讓他們親眼見證有多爛吧,反正我本來就沒有甚麼形象可言了。)





老師一邊讀我在文中所寫的無聊事,大家便一邊狂笑。老師讀完後,同學大讚我幽默。他們大概是以為我那麼有創意,想出那麼多無聊情節吧。他們以為自己在笑甚麼虛構人物,但實情是,那篇文章惹笑,不是因為作者妙筆生花,而是因為文中那個如此可笑的人物,根本就是作者本人。

另一次同類事件,發生在大學上「人性論」的課時。當時老師在講解某個哲學家的理論,那個哲學家(忘了是誰,好像是沙特)認為,我們對自己的精神活動是有意識的,我們的情感、性格也是我們自己能夠選擇的(我實在記不起了,但這理論不是本文重點,請恕我不去翻書了,大家亦不要信我所寫的)。老師簡述了這個理論後,便叫我們想想兩個問題:1)自己的性格缺點是甚麼?2)自己是否有能力改變這個缺點?

老師的一貫作風,是把「咪」隨意遞給某一位同學,然後由那個同學起,輪流傳「咪」來作答。初時作答的四五位同學,全都同意那個理論,有些說自己的缺點是脾氣大,覺得有時也可以叫自己心平氣和一點;有些覺得自己性子急,認為可以叫自己放鬆一點。後來那個「咪」傳到我那裡時,我答:「我的缺點是做事總是提不起勁,我覺得我沒有能力改變這個缺點,因為我提不起勁去令自己不要提不起勁。」此話一出,老師及某些同學都笑了,他們大概以為我在搞gag吧。

老師搔搔頭,繼續笑著說:「哈哈,你這個應該是個paradox,就讓我告訴xxx(系內專教邏輯的老師)吧,他應該很感興趣!」當時,老師的神情很高興,他大概以為眼前的這個學生居然在兩三分鐘內想出一個挑戰課堂問題的paradox,覺得孺子可教吧。他又那會想到,那段他這個哲學人視之為paradox的說話,其實本來就是我這個爛尾界鉅子的寫照,我根本就一直都活在這個paradox內。

以上所述的,都是些陳年舊事了。

突然想起這些舊事,是因為早兩天突然有兩位高人大駕光臨此blog,小人深感惶恐之餘,亦大惑不解,不知道這些高人為何會突然來視察小人的寒舍。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另一位高人形容我的文章「非常風趣」。

上述的第三位高人學識淵博,而且本身也非常風趣。他形容為「非常風趣」的文章,其他高人總會以為該文作者會是個有點見識的人吧,又豈會想到,這個作者只不過是個把自己的無聊事跡搬上網的不學無術之徙。

以往我總會在意自己的blog無人看,想不到突然多了人來看自己的blog多,也是那麼令人在意的。

對,我犯賤。

9/22/2006

換wallpaper

由本周一起,要連續上班十一天才有假期,今天才是第五天,還未夠一半~ -.-|||
為了沖喜一下,我在周二決定為公司的電腦換個醒神wallpaper。
但決定來得太突然,我只好在當日立刻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商討用甚麼wallpaper好。

身為影迷的我:找電影海報或劇照吧。
身為主持人的我:心愛的電影太多了,找那一套?
身為Johnny Depp粉絲的我:找有Johnny Depp的那些吧!
身為主持人的我:電腦旁已放了三張他的照片了,再放會很發姣。
身為Bleach粉絲的我:那麼選Bleach吧!
身為主持人的我:桌上已有十九個Bleach的公仔了,上次老細經過,問「展覽館牙?」,已經無言以對,wallpaper也換上Bleach的話,萬一他經過時問「主題樂園牙?」,便又再無言以對了。

經過連日的爭論後,緊急應變小組總算達成共識,用這幅圖:


這是我數星期前在漫畫店看第九期《新世紀福音戰士》(EVA)漫畫時看到的跨頁彩圖,當時簡直是怔住了。

畫中的色彩、構圖、那隻黑貓,都跟富有神秘感的渚薰融成一體。而且,驟眼看上去,渚薰好像長了翅膀一樣,很配合他那「使徒」(天使)的身份。

近年看動漫時,都偏愛騎呢大叔,對渚薰這類美少年沒甚麼興趣(看來我老了)。但看EVA的動畫時,可能因為對真嗣太有共鳴吧,不知不覺間把自己代入了角色,亦因此對於讓真嗣敢於打開心扉的渚薰很有好感。

可能因為我跟真嗣一樣,同樣軟弱。

不過,故事中的真嗣只有15歲,而我已經2X歲了。

另一個不過,我找不到這幅圖的精美版本,只找出人家scan自漫畫的彩圖,質素太差,做不了wallpaper,緊急應變小組需要再選另一幅。

又另一個不過,以緊急應變小組目前的討論進度,相信到假期終於來臨那天,都未必決定到用甚麼wallpaper。

9/21/2006

一個二打六的誕生

新學期的第一課,老師提及導修目的時說:「當然唔會諗住你地幾個二打六傾幾句就解決左哲學o既千古難題。」

聽到此話時,很想爆笑,但發現其他學生沒有甚麼反應,便只好忍著。但我的忍笑功力實在太差,不笑不笑還是笑,故變成了「陰陰嘴笑」,唯有希望老師看不到。假如他真的看到,唯有希望他不要以為我對他有甚麼想入非非。

後來跟友人吹水時,複述了老師的話,友人說不覺得好笑,亦覺得「二打六」一詞頗粗俗。但我覺得,「二打六」一詞正是精髓所在,而且正因為說的人是這位老師,便顯得不單不粗俗,而且很幽默。

以往曾有兩個學期上這位老師的課,發現他經常用「仿佛」一詞,於是跟一起上課的友人打趣道:「老師仿佛沒有七情六慾」。因為他總是一臉正經,認認真真地教書,雖然沒有甚麼表情,但又不是神情呆滯,而是給人一種看透世情的感覺。在那兩個學期內,聽他講解道德、藝術及宗教等課題時,他那儒雅博學的形象已深入我心。所以,他突然爆出一句「二打六」,而且還用來指稱學生,實在殺了我一個措手不及。

老師這句說話把得殺得措手不及的另一個地方,是直接了當地指出我「二打六」的身份。我這個人不學無術,卻總是胡思亂想的,可能是因為「思而不學則殆」吧,我是很容易想著想著,便情緒低落。向家人或友人提及時,大家總說「唔好諗咁多」,但又總不解釋為何不要想、怎樣不去想,犯賤的我於是還是繼續沉淪下去。昨天,聽了老師的話,簡直是當頭棒喝:你憑甚麼想出答案?

現在回想起來,當日胡思亂想那些為甚麼不自殺的問題,而且還要在blog打出來,實在令人汗顏。還是多儲點墨水才胡思亂想吧。

不過,天有不測之風雲,正當我打算多儲點墨水之際,我才發現,原來我是漏墨的。

昨天又再上老師的課,他這天講柏拉圖的理型論。老師說話很有條理,講課非常清晰,所以過往都通常明白他所說的,但這天卻聽得很吃力。那些甚麼「個體」、「共相」已聽得頭昏腦脹,老師一口氣說完「假如有一個共相是『不體現自己』,那麼這個共相有沒有體現自己?它體現自己的話,它便不體現自己;它不體現自己的話,它便不體現不體現自己,即體現自己,但它體現自己即不體現自己。」後,我更是一頭霧水。幸好有同學舉手要求他再說一遍,我才總算大概明白,但仍然有種「攞你命三千,聽完人都癲」的感覺。我懷疑,我畢業短短一年,腦細胞已死了大半,未必再有能力聽得懂老師的話了。

說起聽不懂,巧合的是,前天晚上,我偶然發現數張失蹤已久的紀念冊,是中七畢業時某些同學寫給我的,其中一張寫道:「...後來...我開始知道你係一個好有哲學思想o既人(因為有時我唔太明你講D野同埋你D思想)...」如此看來,聽不懂老師的話不要緊,繼續說些大家聽不懂的話,我還是可以很「哲學」的。

為了打造很「哲學」的形象,這兩天一直嘗試回想,究竟我當年說了些甚麼令這位同學聽不懂的話。想來想起,實在記不起跟她談過甚麼,反而想起了另一件趣事:話說中七那年遞交了聯招申請表格後,我覺得十拿九穩實入梗首選的哲學系,於是本著「入哲學系做足準備」的心態,借了些哲學入門書藉看看,還跟幾位志同道合(臭味相投)的同學談起生生死死的話題來。可能是中七生太苦悶吧,這個起初只有兩三人的討論小組,後來竟然越來越多人加入,新成員還包括兩名虔誠的基督徒。

不過,我們畢竟只是一班烏合之眾,痴痴呆呆坐埋一檯,來來去去都走不出問「為什麼你信有上帝」、然後答「耶穌說:只要信」及問「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話為何會讓人類受苦」、然後答「上帝自有祂的原因」這類對話僵局。後來,我們終於覺悟到我們幾個臭皮匠也湊不成一個諸葛亮,於是決定暫時休會,先做點資料搜集才再討論。但我們搜集資料的方法相當另類,既不是去翻書,亦不是去請教高人,而是跟其他臭皮匠一起集思廣益。

我們分頭行動,各自打電話給其他同學及朋友,把一些我們曾經討論的問題,向他們發問,並記下他們的見解,在日後的討論會上向其他成員報告。而為了有效地「集思」,我們的訪問對象亦包括一些不太熟絡的同學。我懷疑,上述那位寫紀念冊給我的同學,當年也是收到「你覺得人死左之後會點」這種恐嚇電話的受害人之一。

現在想來,當年的我是二打六,現在的我也是二打六,但現在我的面皮已不復當年厚了。

同場加映:在快要下課時,老師問大家是否明白那一課的內容,課室內鴉雀無聲了好幾秒。他見學生全都聽課聽得一臉呆滯,便說:「呢一科揀左教形而上學先,呢部分會比較難,之後o個D會容易D。」過了半晌,卻突然帶點尷尬地笑著說:「其實都唔係,你當我頭先句說話無講過。」終然看到他展現「淡定」以外的表情了,呵呵。

後記:剛才把這篇文章發布後,才發現原來這麼長。這個blog明明是為電影而開的,為什麼我卻總愛說無聊話?

9/16/2006

不穿PRADA的閉翳青年

我其中一個志願,是當個隱閉青年。

不用上班,呆在家中,住屋企的、食屋企的、用屋企的,天天看書看戲上網(不要質疑為甚麼會有錢買書買碟,我看過港台訪問隱閉青年的節目,他們甚至可以天天去網吧去cafe去唱K)。

可惜,我生在草根之家,家中不單不會津貼我的起居飲食,甚至已接近等我份人工開飯的地步。

結果,我當不成隱閉青年,反而淪落為閉翳青年,打一份六天工作清晨開工放勞工假的「全霉」工,還因為薪酬微薄而遭家中兩老視為家門不幸。

昨天去了看The Devil Wears Prada (穿Prada的惡魔),片中講述大學畢業初出茅廬的Andy(Anne Hathaway飾演),加入了《RUNWAY》時裝雜誌當總編輯Miranda(Meryl Streep)的助手。那種初踏職場的迷茫,對於畢業只有一年的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看到Andy因為辦不到Miranda的(無理)要求而被指「令人失望」那一幕,不禁想起自己在畢業後第一份工所受的挫折,眼濕濕起來。對於不打算渾噩度日的畢業生來說,「令人失望」是殺傷力很強的指責,令到本身對自己也抱有要求的他們,對自己亦徹底失望。 

環觀跟自己同期畢業的朋友,不少仍在經歷見工面試、實際上班的緊張及失落。隱閉青年的日子固然不好過,但我們這批閉翳青年也不見得日子過得很安樂,面試時所受的冷言冷語,上班時的變幻無常,剛離校的我們都未及適應。特別是像片中不打算向上爬但又被無形之手推著向上爬的Andy,我們不時都需要面對各種內心掙扎。

可惜,我們因為有工返、有錢賺,即使內心枯乾也表面風光,不能像隱閉青年般被列作社會問題。就像如何看待中學生一樣,大家都關注那些有書不讀的「邊緣少年」,又有多少人關心,乖乖上學然後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學生究竟抑壓了多少不安?假如閉翳青年終有一日「榮升」社會問題的話,或許那些現在已高高在上的僱主及管理人員,會憶起自己初出茅廬的閉翳歲月,繼而懂得對眼下的閉翳青年給予適當的尊重及體諒。

扯得遠了,返回電影。其實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情節外,有共嗚的地方不多,可能因為我對時裝沒有甚麼興趣,亦自知沒有女主角那種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本錢吧(巧合地Anne Hathaway在The Princess Diaries也是演這種醜小鴨變天鵝的角色)。

但也有一句對白頗說中我的心聲,那是當Andy送了一個名牌手袋給她的朋友Lily,Lily歡喜若狂,抱著新手袋不放,Andy的男朋友Nate看著Lily急不及待要把舊手袋的一切物品放進新手袋時,說:「我不明白,女人為何要那麼多手袋?你只要有一個袋子,然後把所有東西塞進去便是了。」天呀!這簡直是的我的心聲!我這個人太懶了,天天換袋實在太麻煩,於是索性「一袋走天涯」。在大學時,熟悉我的同學都知道,我很懶「執書包」的,因此到了學期尾,總會忽然在袋中發現學期初的筆記紙,不過,是壓得變了風琴狀的筆記紙。

曾經看到LV門外大排長龍,亦看到不少時裝店人頭湧湧,總不明白為何那麼多女子會如此熱衷於「血拼」,亦不明白,她們為何會買穿不盡用不完的衣物。不過,倒過來想,他們應該亦不明白為何我要買那麼多書書碟碟,然後放在家裡封塵。一想到這裡,我又好像有點明白她們了。

9/12/2006

當我在家中遇上一對婦孺、庵野秀明及岩井俊二

向來在家中看DVD,都要趁家人外去時才看,因為房中的電腦不能播DVD,只能在客廳用影碟機播,而若非看些甚麼合家歡電影的話,又實在不好意思、亦難以忍受一家大小齊齊看。

但如今在家的時間不多,要像以往大學day-off或失業時整天獨自呆在家中,實在不可能,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先他們一步回家的日子,儘快播來看,可以看多少便看多少。

這個策略目前的成功率是一半一半,曾經在他們回來前看完整部電影,亦曾經被他們「撞破」我在看一對男子的床上戲(這並非甚麼同志四仔,而是James Ivory執導、James Wilby及Hugh Grant主演的Maurice)。

但既然沒有更好的方法,便只能繼續採用這個策略。於是,昨天下班回家後,便匆匆忙忙地播式日來看。

在短短的兩個多小時內,我已經發現,在家中看戲實在有太多不利因素:
1)家中電話沒有來電顯示,電話響的話便不能不接。
2)接電話後,對方明知你在家中,你總不好意思說自己很忙,更不好意思說要兩小時後才覆電話,只好照傾。
3)家人會覺得留在家中跟無所事事是相等的,覺得呆在家中的你可以兼任菲傭,於是差遣你去湊仔。
4)家中的婦孺回家後.客廳多了兩個人,但聲浪會高了二百倍。
5)客廳會同場加映「某童把筆記簿掉在地上,某婦呼喝,某童聲稱那是死亡筆記」的鬧劇
6)清麗可人的女主角唱歌時,某婦會對你說,以為那是吳君如。
7)某婦會說,怎麼整部戲的人都是瘋的。
8)某童和應某婦,重複說整部戲的人都是瘋的。
9)某童會不斷追問片子何時會完。
10)某婦會對你說,現在的節瓜不及從前清甜。

還有太多,太多...


說回電影本身,本片的編劇及導演是庵野秀明(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監督),男主角是岩井俊二,如此奇特的一個組合,實在令我不禁懷著期待。故事主要圍繞一對男女(記不起有交代他們的名字),男的是個導演,女的是個逃避現實的少女,男在偶然的情況下,看到躺在火車軌上的女,後來發現她天天都會躺在那裡,天天都會說明天是自己的生日,天天都會「測試」自己可否繼續活著,於是便拿起攝錄機,把這個神秘的她化為影像。

片中那些黑底白字的畫面,夢囈般的內心獨白,實在很「庵野秀明」。儘管我看得太分心,以致有點看不明白,但仍對那些夢囈有點不明所以的共鳴。總覺得,庵野秀明很了解自閉的心靈。

或許上述的不利因素,也可以是有利因素,至少,友人及家人的聲音,令我沒有陷入片中的自閉世界,觀影後沒有出現看完新世紀福音戰士時的情緒低落。


此片曾在第廿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那一屆的影訊訪問了庵野秀明,他答「為什麼會找岩井俊二當男主角?」時,說:「兩個原因,首先《式日》男主角的職業是導演,找本身也是導演的岩井俊二來演便最適合不過,其次,我覺得岩井俊二很有型,很有當男主角的條件!」實在很同意,片中的岩井俊二的確很有型,更重要的,是他能散發那種令不安心靈獲到安全感的氣息。

另外,本片改編自小說《逃避夢》,此書的作者,正是本片的女主角藤谷文子。而樣子標緻的她,原來是史提芬史葛(Steven Seagal)的女兒~~~

9/02/2006

爛尾界的鉅子

說了會寫奇斯洛夫斯基,結果還末寫。
說了會寫EVA,結果還末寫。
說了寫死亡筆記,結果還末寫。

N年前預告會寫的The Edukators(大教育家)及梁祝下世傳奇,至今仍然未寫。

Broken Mountain原著及電影比較,打了開頭數段後,現在連草稿也不知飛到那裡去。

Transamerica(尋找他媽的故事)、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你,我,他她他)、Vera Drake(地下觀音)等等,依舊只有標題沒有內文。

如果有最爛尾Blogger選舉,我或許可以入圍。

其實,我這個爛尾界的鉅子也並非浪得虛名,爛尾的業務豈只局限於打Blog。有時,明明還有一大堆書書碟碟未看,但逛書店碟舖時又總是忍不了手,結果只是買買買,然後大部分都變成未看或未看完。從前總會說自己的嗜好是看戲看書。現在看到家中未看的書及碟越積越多,我懷疑我的興趣已變成買碟買書。

去年失業在家時,家母問我呆在家中是否無所事事,我答:「我房裡的書書碟碟碟,失業一年也看不完。」家母聽到「失業一年」,連呼大吉利是。

公司現在搬到山旮旯,每天單是交通來回也要花上三小時。總覺得,或許只有失業,才能讓我結束爛尾生涯。

大吉利是。

03/09後記:剛才在想「爛尾」的書面語,想來想去也想不到一個貼切的,於是到「現代標準漢語與粵語對照資料庫」找,它給的答案是「剩下爛攤子」,並附加備註:「不能善始善終,沒有好結局」,仿佛在詛咒爛尾者「不得善終」及「無好下場」,真是大吉利是。

8/18/2006

看了《死亡筆記》電影版的人類...死亡

修正少少,是「看了《死亡筆記》電影版的《死亡筆記》漫畫粉絲...死亡」
再修正少少,是「在沒有心理準備下看了《死亡筆記》電影版的《死亡筆記》漫畫粉絲...死亡」
剛才看了,沒有當場斃命,是多得友人不忍心我這個《死亡筆記》漫畫粉絲在戲院裡氣得七孔流血,早已反覆向我透露電影版有多糟,讓我有了心理準備,才不至氣絕身亡。

故事有所出入,是預期之內的,畢竟電影的篇幅較漫畫短得多,而且為保持節奏感,內心獨白不宜太多,有所刪改是難免的。但拜託所有改編別人作品的編劇,你們要是那麼喜歡展示自己的創意,便自己另作一個新故事吧,不要以改編之名,把故事徹底改寫。這種低檔技倆,早已被那些聲稱改編自金庸作品的電視劇用到爛了。

漫畫版《死亡筆記》的精心佈局及深遠意義,在電影版中已蕩然無存。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漫畫,就此糟蹋了。最最最令我擔心的,是有人沒看漫畫,只看電影,然後聽到你對它的漫畫讚不絕口時,便一句飛埋黎:「好好睇咩?我覺得無料到。」

為了力證《死亡筆記》的電影版無料到不代表漫畫版無料到,我這個小粉絲只好略盡綿力,在這裡把兩者作個比較。但由於翻看漫畫需時,敬請各位稍候數天吧。(<-這個人完全沉醉在自己的幻想中~)

未辦正經事前,先讓我發發癲。

負責選角的人是怎麼搞的?日本不是盛產美少年的嗎?怎麼兩個男主角的選角也出了問題?

先說飾演主角夜神月的藤原龍也,雖然演員的優劣實在不宜只取決於他們的外表,但他不夠靚仔實在是他主演這部電影的致命傷,畢竟人家夜神月的看家本領之一是美男計,藤原龍也那張包包臉難免欠缺說服力。其次是他的造型,套用網友的話:「漫畫裡的夜神月總是官仔骨骨的,電影版裡的他卻像個賊。」猶幸的是,他的演技也不俗,雖然跟漫畫版夜神月的氣質有所出入,但那應該是關乎編劇及導演的處理手法多於他個人的演技。

至於第二男主角L,唉,每次看到他,也想起NANA裡的真一(因為同樣是由松山研一飾演的)。松山研一這次演L,其實表現勝於他演真一那時,一來外形較適合(他演的真一太老了),二來舉手投足也頗具L的神緒。但畢竟NANA太令我先入為主,始終覺得他演的L無緣無故帶點rock味。《NANA》及《DEATHNOTE》先後由漫畫改編成電影,彼此相隔不足一年,而且現時都在製作續集。既然推出的時間及觀眾層都那麼接近,真一及L這兩個戲份極重的角色,是否應該避免由同一個人來演,以免令觀眾混淆?

整體來說,演夜神總一郎的鹿賀丈史最具原著神緒。演南空直美的瀨戶朝香本來也不俗,可惜她的戲份是這個劇本最大的敗筆,令她所演的南空直美不及漫畫版那麼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想提的是此片的配樂,居然找來川井憲次操刀,實在有點大材小用。(他主要是為動畫配樂,但據聞徐克在戛納電影節大獎當評委時看了他配樂的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便找他替七劍配樂。不過我略嫌七劍的配樂太有現代感,跟電影不太配合,還是最喜歡他在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Avalon的配樂,這兩張原聲大碟,我至今也愛不釋手。)

8/13/2006

看鹹碟的文人

某天跟友人閒談時,友人說:「係男人都睇鹹碟。」不知何解,我聽後立刻想起所認識的幾位儒雅得仿佛並非活在這個年代的哲學科老師。我對友人說,很難想像他們也看鹹碟。

想不到此疑問產生後不久,梁文道便在蘋果日報的專欄現身說法他當年是如何游走於書店與鹹帶舖之間。
(下文節錄自梁文道的《同代詩人的悲哀》)

為 了 怕 警 察 便 裝 突 擊 , 鹹 帶 舖 有 自 己 一 套 交 易 方 式 , 總 是 讓 客 人 透 過 相 片 選 擇 喜 歡 的 片 子 , 再 叫 你 離 開 半 小 時 , 然 後 他 們 從 不 知 埋 藏 在 何 處 的 貨 倉 把 帶 子 取 來 , 你 再 鬼 鬼 祟 祟 地 回 去 一 手 交 錢 一 手 取 貨 。
每 回 光 顧 鹹 帶 舖 , 我 在 那 焦 急 的 半 小 時 都 會 去 附 近 的 書 店 等 待 , 往 往 就 遇 上 了 智 德 。 他 很 高 興 地 與 我 分 享 新 近 出 版 的 好 書 , 渾 然 不 覺 我 的 心 不 在 焉 。 時 候 一 到 , 我 就 極 不 自 然 地 會 消 失 , 說 自 己 有 點 急 事 , 過 了 半 晌 , 才 又 重 新 出 現 。 我 想 他 一 直 都 不 知 道 我 在 那 些 奇 異 的 二 十 分 鐘 幹 了 什 麼 事 。


前天跟友人提起其「係男人都睇鹹碟。」的言論,並簡述了梁文道這篇文章。友人聽後,興奮地握著拳說:「我都話架啦!」

梁文道不愧是香港現時文人界的代表人物,居然連年少時的尋幽探秘事跡也如此舉足輕重。

看來我這個不肖學生,也不得不把老師所教的思考方法拋諸腦後,去訴諸於他這個權威了。


註:梁文道的《同代詩人的悲哀》其實以介紹陳智德的新書《愔齋書話》為主,鹹帶之旅只是小插曲。建議看完以上引文後看回他的整篇原文,以免產生任何誤會。

8/10/2006

我唔係電車男

話說去年第一次去漫畫展,幾乎被一眾一窩蜂踴去獵食的雄性動物擠死,於是決定今後不會再去。

豈料今年不單去了,還是第一天去,為的是《DEATHNOTE》及《BLEACH OFFICIAL CHARACTER BOOK》。

又豈料,《BLEACH OFFICIAL CHARACTER BOOK》原來未及出版。

結果,買不成$48的《BLEACH OFFICIAL CHARACTER BOOK》,心情低落,被邪靈乘虛而入,電車鬼上身,買了兩舊幾水的figure。



回到家中,驚覺自己在邪靈附身下做出如此敗家的行為,輾轉不安。

其後連續幾天也在怨自己敗家,心情又再低落,邪靈又欲乘虛而入。與之大戰數百個回合,還是按捺不住,去了信和,發現當天的敗家收鑊出了第二集。



就在電車鬼正要上身之際,我默念咒語:「我唔係電車男,我唔係電車男...」結果暫把這邪靈擊退。

邪靈不忿,行動升級,讓我在網上看到這些:



這些都是《Bleach》內的死神服飾,是唯一令我有cosplay衝動的型爆打扮。









但畢竟,像我這樣的阿禪,對cosplay是敢想而不敢做,於是電車鬼便使出絕招:



是曾出現在漫畫內、但穿戴上街亦不會令人側目的衣飾呀~~~





我唔係電車男!我唔係電車男!我唔係電車男!(喬峰「我唔係契丹人」式咆哮)




圖片來源:(第三幅圖起)
死霸裝:伊賀流忍者店
隊長陣羽織:LaLaBit Market
護廷十三隊副官章:Bandai
浦原商店服飾(圖六至圖七):LaLaBit Market

希望有日本朋友/就黎去日本o既朋友/有朋友o係日本o既朋友可以幫我買啦~

8/07/2006

我的醫生紙



病症一欄,除了「失憶」及「運滯」,還應該加上「壞電腦恐懼症」(病徵可參考黃偉文的《俗》)。

8/05/2006

《寫》的後記

》再次引證了,我不寫電影的話,通常都不會「0COMMENTS」。(中了咒?)

不過,其實那一篇是未寫完的,本來雄心壯志要一口氣寫下近期的思緒,寫到中段卻要趕往戲院,但又自知短期內也找不到電腦續寫,於是便把那爛尾版本發佈了。

看完那篇的留言,發現全都不約而同地安慰我不要在意「0COMMENTS」。我不打算在此否認這點,因為,我的確是有點在意的。不過,卻未至於在意得要在電腦壞了的日子,特地到圖書館以我那不甚快速的速成打九百多個字來訴苦。畢竟,像我這樣的資深自閉仔,自得其樂的功力是頗深厚的,平日的嗜好是在腦海中自言自語,所以透過文字來自言自語本身已帶來樂趣。再者,我未至於厚面皮得自知學藝未精卻抱怨人家不來看我的爛文章。

那麼?《寫》本來是想寫甚麼的呢?其實是想寫EVABlind ChanceBlueRed。事緣我在七月初看完整部EVA及這數齣奇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不知怎樣的,居然把它們連起來胡思亂想,看完藍白紅三部曲後,更連續三晚發惡夢,半夜驚醒。(奇斯洛夫斯基成了恐怖片導演?)想著想著,越來越有一種沒有「自己」這個體存在的感覺,因此忽然對兩件關於寫blog的小事耿耿於懷,介意自己如此在意自己以外的事物。

現在電腦回家了,EVABlind ChanceBlueRed的觀後感,有空的話應該會分開記下的。至於當天寫《寫》時的思緒,還是不再多提了,因為,我現在也弄不清自己在發甚麼神經。

另外,《奇斯洛夫斯基談奇斯洛夫斯基》一書前天到手,隨意先看了數頁,發覺他常以「悲觀」來形容自己。不知悲觀導演加上悲觀觀眾會否負負得正。

8/03/2006

久別重逢

你終於都返黎,我實在想你想得好苦。你唔o係度o既呢段日子,我承認我有拈花惹草。不過,依家既然你返左黎,我都無必要再去搵代替品。
但係,點解你清減左咁多?無晒Photoshop、Premiere、Flash同Nero?

不過,總算有得打字同上網。況且我o地久別重逢,第一次一齊去Yahoo,居然係呢個畫面:



第一次見到放得咁當眼,唔知會唔會係個好開始。
譯文
譯文的原文
原文中所指的Yahoo Answers

唔知係咪你返左黎,我太開心,無啦啦諗起某首歌o既一段對話:

男:你返黎啦~
女:我唔返!
男:你唔返黎,我做人仲有咩意義呢?
女:哈哈哈哈哈~
男:人地咁傷心難為你仲笑得落~

唔好意思,我太興奮,癲左~

7/30/2006

壞掉的電腦仍未歸家,已半個月沒有更新這裡。

期間曾多次心癢癢想寫,尤其是看完電影後。但衝勁被時間沖淡後,便又覺得想寫的東西其實無聊得很,沒甚麼好寫。

想起當初有意在網上寫東西,是因為對史丹利五Ita的敬佩。自己因為他們的文章,認識了不少電影,因此也希望仿傚他們,跟自己的朋友,甚至網路上的有緣人,談談電影。

現在這個網誌是第三代的「鍾戲十足」,第一代是自製的電影小書,內容只談及Lord of the RingsMatrix,而且用作交功課。第二代是2005年開始在OpenDiary寫的,但當年有「中文打字障礙」,結果大部分文章都是只有題目(全是片名),沒有內文,有內文的那些,也只是寥寥數句。

後來決心要寫電影,便捨棄了第二代「鍾戲十足」,搬到這裡重新出發。因為才疏學淺,加上偏好無聊事物,於是決定以寫觀影感想為主,只求記下及分享自己觀影時或觀影後的所思所感。

但近日漸漸發覺,寫網誌也非想像中那麼「個人」的事。上個月到書局見工,跟那名面試官說,我熱愛電影,亦有在網誌上寫電影,豈料他問:「咁多唔多人睇?」那一刻,這裡經常出現的「0 COMMENTS」便浮現眼前,我猶豫了一會,有點難為情地答:「其實都無乜人睇。」那面試官便好像沒興趣問下去。

類似的難答問題,昨天又再出現,對方(這次不是面試)得知我有寫blog時,問:「咁o係邊度link到你個blog?」我霎時間也不知如何回答,呆了片刻後才說:「好似無人link過我。」

大概初中開始,我便發覺相比起說話,以文字表達自己,讓我有較大的安全感,那時即使是跟熟悉而且每天相見的好友,也會有書信往來,心事是寫多於說。原因是甚麼,我想了很多遍,我想,我未必是很喜歡寫,只是害怕說而已,害怕說錯話,害怕說悶話,害怕說廢話...相比於說話,寫字有較多時間前思後想,無疑較適合怕事的我,更重要的,是我不會看到人家的即時反應,不會看到對方悶得哈欠連連,甚至對方眼尾也沒有看過我的文字,我也不會知道。

對於我這種想說又怕說的人,網路世界有點像復康中心,讓我慢慢衝破表達自己的心理障礙。在網誌上,要說的可以放心說(當然是指可以公開的那些),由於別人都是在我寫好要寫的東西後才可回應,我寫的時候便不會因為看到或在猜對方的反應而自亂陣腳。

不過,逃避確非良策,對於別人的反應,的確是「避得一時唔避得一世」。有時,沒有回應,亦是一個反應。

7/14/2006

書亡人茫

家中電腦壞了,這篇是在漫畫cafe打的。

前天在漫畫cafe看了《EX-am》連載的《Deathnote》,終於看了結局。

一直很想知這故事怎樣完,但又不想它完。

現在看到它這樣完,很失望。發覺它完了,很失落。

大結局的一期將會在約兩星期後的動漫節發售,待我買回來翻看後,再詳寫感想吧。

剛才上網,在維基百科發現,《Deathnote》原來是有前傳的:

在JUMP 2003年本誌36號,曾刊載一樣以「死亡筆記」為名的單篇作品,在連載作品出現後常常被稱做前傳。主要的登場人物只有死神流愚出現在連載作品。

名稱 職業 性格 備註
鏡太郎 13歳的中學生 膽小、內向 被欺負的孩子,本作的主角
三浦 13歳的中學生 軟弱膽小 被欺負的孩子,和太郎同年級
山中 中年刑警 深思熟慮 覺得這件事和過去的很類似
高木 年輕刑警 正義感強 仰幕山中前輩
流愚 死神 快樂的旁觀者 龐克風的打扮

劇情

鏡太郎在放學途中撿起一本筆記本,用它來寫日記。隔天,名字被自己寫進筆記本的同學們竟然死掉了。後來他才知道,原來這本筆記本是死神流愚所掉落的「死亡筆記」。

過去遇到類似事件的刑警,開始調查其他的同學。焦慮的太郎最後使用了「死亡橡皮擦(デスイレイザー‎,Death Eraser,連載作品中未出現)」將他們的名字擦掉,於是被殺掉的同學再度復活了。但是,沒過多久,他們和兩名刑警在鏡太郎完全沒有使用筆記本的請況下再度死亡......

得知因為路克遺失了筆記本,自己的周圍還有一個「使用筆記本的人類」,鏡太郎急著尋找犯人......

筆記使用規則

基本上和連載作品相同,主要不同點在於:

名字被寫上筆記本後,可以使用「死亡橡皮擦(デスイレイザー‎,Death Eraser)」擦掉名字,被殺的人將會再度回到人間。但如果遺體被火化了,則橡皮擦沒有效果。
雖然不建議,但在筆記本封面寫上自己的名字是不會死的。
筆記本的封面被撕掉後,就沒有死亡筆記的效果。
筆記本的頁數會用完,需要和死神另外索取。
並沒有規定死神「至少要持有一本筆記本」。
並沒有死神之眼、放棄所有權等詳細規定。


很想看。

30/07後記:此篇原名是「書亡人亡」,意即《Deathnote》完了,我也好像隨它而逝。後來怕「人亡」可能會令讀者誤以為是指書中人物死亡,才改為不會引致此誤會的「書亡人茫」,但時至今日,仍覺此名太牽強。

7/02/2006

英格蘭與巴西

上屆,英格蘭對巴西一戰時,跟一眾同事趁午飯時間到商場觀戰,不大看足球的我亦跟大家興高采烈地抬頭看著那大電視。

今屆,英格蘭與巴西分別作賽時,為了工作別過友人後回家睡覺,不大看足球的我上班時卻若有所失地低頭看著那舊電腦。

那年,我們為了看球賽,而懶理工作,午飯時間過了個多小時後才回到公司。

今年,我為了保著工作,而放棄球賽,準時起床乘了個多小時車才返回公司。

6/28/2006

井底之蛙

昨晚突然興起,到處去看人家的Blog。平日看的時候,很多時看完後也會自慚形穢。昨晚可能看得太多,而且有很多也是從人家的連結那裡初次接觸的,頓時覺得,網路上真的臥虎藏龍,同時亦更覺得自己真的無知得很。

無知的人,應該可分三大類吧:第一類是覺得無知並無不妥,因此即使自覺無知,亦仍然活得自在;第二類是覺得不可無知,但又不自覺自己是無知,因此也活得自在;第三類則是第一、二類的混合版,覺得不可無知,但又自覺無知,因此活得不自在。

我想,我應該是第三類人吧。終日希望自己脫離無知的行列,但卻廿多年來一直在這井底打滾。

早前旁聽文化研究的課時,老師說,根據過往經驗,往往來自歷史、心理等學系的學生,寫文化研究的的論文時,都較文化研究系的學生寫得好,原因是他們在所專修的範疇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大多有精闢的分析角度,而文化研究系的學生卻因學的東西較雜亂而導致分析時無從入手。

而我呢,恐怕連雜亂的程度也未到,雜亂也至少要有點東西才可以亂,而我,經歷三年「實用課程」後,仍是腹無半點墨水,想亂也亂不來。

認識的人當中,也有上述的第一、二類人,有時也好生羨慕他們的。假如即使如何掙扎,仍然是離不開井底的話,或許不知道自己正身處井底比較好。就像Matrix的Cypher,脫離Matrix後,看到現實的苦況,感到自己難以改變甚麼,於是出賣Morpheus等人,為的只是重返Matrix,重過那無知但安穩的生活。他那句「Ignorance is bliss.」(無知是福氣),其實,我是頗同意的,假如無知之餘又對自己的無知無知的話。

一直也殘存一點希望,期望終有一天可以爬出井底。不過,畢業後工作越久,便越覺乏力。今天看彭浩翔在蘋果日報的專欄,題目是《冇時間》,當中有這數句:「要是你覺得唸書時也忙至喘不過氣的話,那窮你一生也無法找到空閒時間 ,在大學唸書 ,今天要你看部電影、讀本課外書也沒時間,將來打工搵食,你更會賤務纏身,連祖宗山墳也沒暇去掃。」

大學三年,因為所選的科目重小聰明而輕大智慧,因此倒也不怎麼忙,輕輕的,便錯過爬井的大好時機。早前寫半熟爸爸觀後感時,談到「重頭再來」的問題,的確,已經不能重頭再來了。

或許,我曾經有過爬出井口的機會。

不過,卻自己親手摧毀了。即使是因為受了別人影響而放棄,但最終決定放開手的,仍是自已。

這段日子一直在密謀轉工,友人見我仍在找「全霉」工,以為是堅持理想,實情卻非那麼熱血的,我只是,很怕繼續在懊悔中活下去。

6/26/2006

Long time no see

昨晚明明把八月列作動畫月,豈料...今天已按捺不住,連看了三集EVA~
片首曲一響起,那久違了的感覺突然浮現了
想當年也是下午四、五時左右在電視看此動畫的


連看三集後,家人便回來了,只好暫停,但從前所看的動畫卻不斷從腦海中湧出來,只好去youtube找點慰藉,找到了這個:

這首歌是Slam Dunk中我最喜歡的,相信是因為我對三井浪子回頭那一幕念念不忘。
前天跟友人逛信和時,看到久違了的幽遊白書,儘管不覺得它的歌曲特別動聽,但也找來緬懷一番:


原來,已過了這麼多年了。

6/25/2006

八月--動畫月



一直也很想翻看的動畫系列,今天收到它的DVD作生日禮物呢,呵呵,過了七月的「貝托魯奇斯洛夫斯基」月,八月便成了動畫月,有EVA,還有Monster,還有可能會借到的高智能方程式,嘩哈哈~~~
一直想買來翻看的,還有Slam Dunk幽遊白書,不過太貴,還是留待他朝發達時才自己買吧。

昨晚跟友人逛信和,多了很多動漫精品店呢,很多Bleach的東西都很有型~!(例如早前提過的扭蛋)呀...我不想提早破產~~~

一想起七、八月的節目,便興奮不已~
不過,一想起在生日當天被人變了性,便有點...
不過,其實我一直也覺得自己生錯了性別...
不過,正如Wyman的詞所說:「如果我是誰 必須根據 染色體的設計 埋藏內心的幼細 大概就要荒廢」

畢業作品展

連續兩年,去看「演藝電影電視畢業作品展」成了我的生日慶祝活動。去年是正日看的,今年則是正日的前一天看。

第一段片是著睡衣跳舞,四個處於人生不同階段的女性,為了所重視的人和事燃起過希望,亦經歷過失落,無論最終能否如願以償,最重要的,還是自己不輕易放棄。故事及表達手法樸實淡雅,片末交織著各角色起舞的情景,畫面很美,背後的意義亦教人動容。

第二段片是那年夏天.那片黑海,開場音樂好像是貝多芬的《Moonlight Sonata》,令我想起Gus Van Sant的Elephant,而看下去才發覺,兩片除了此曲外亦有相似點--描寫了青少年的鬱悶。另外,片中兩名男角的相依相擁,以及其中一人「啜朱古力棒」那仿如暗示的舉動,都跟Elephant中二男共浴的同性意味有點相像,但亦同樣令人莫名其妙。可惜故事有點拖著的感覺,主角在個別情節中亦表演生硬,令人難以體會片中人物的情懷。

第三段片是,是學生情侶分手多年後重遇的故事,故事及手法都是淡淡的,頗喜歡這份平實。

第四段片是走吧!60,六十歲的婦人因丈夫去世及女兒出國而過著獨居生活,經鄰居介紹而到老人中心報名入會,但入會後對年老、孤獨及死亡逼近而感到悶悶不樂。後來偶然結交了屋村內一名男童,一老一幼共渡了不少歡樂時光,婦人的鬱悶亦得以排解。此片談論老人問題時,棄用常見的沉重手法,而以輕鬆溫馨的情節交代,頗見清新,但略嫌配角的笑料太多,有點偏離了故事主線。

第五節是動畫片段,每段只有一兩分鐘長,可能我看不慣如此短的動畫,有點看不懂它們在說甚麼。加上看到3D動畫時,便不禁想起前公司,思緒飄到九霄雲外。

第六段片是樓上傳來的歌聲,男主角是精神病患者,因此某些情節亦疑幻疑真。不過同類片種太多,本片亦未見突圍之處。

特別放映的,是許學文執導的枉少年,描述校園暴力事件。此片奪得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鮮浪潮」最佳影片,但我還是較喜歡他去年在演藝的畢業作品緣衣,可能因為是題材的關係,總覺得該片有點杜琪峰那部PTU的感覺。

除了演藝外,去年亦看了浸大電視電影系及IVE電影專業培訓計劃的畢業作品展,發覺演藝的平均水準相對較高,決定往後繼續捧場,儘管它總是跟友人替我慶祝生日的時間相撞。亦但願有一年的生日,會看到自己的作品。

6/18/2006

post-HKIFF(未寫完)

今年受騎呢工作時間影響,在國際電影節錯過了很多電影,幸好不少片子都相繼上映或出碟,陸陸續續看回不少。過去一星期看的四部電影,居然全都曾在今屆HKIFF放映。

13/06
A Bite of Love
泰國 2006
港譯:再見流浪犬(HKIFF訂票手冊譯「好狗不見了」)
導演: Siwaporn Pongsuwan
主要演員:Navarat Techaratanaprasert
***含結局***
看了此片後的數天,家母突然問起:
母:你係咪睇左再見流浪犬?
我:係
母:喜劇定悲劇?
我:悲劇
母:咁梗係隻狗要死啦
我:唔係
母:咁梗係個主人死,跟住著狗坐o係度係咁等佢返啦
我:係
母:咁個主人梗係交通意外死啦
我:係
母:你睇o下?唔使睇都估到晒,仲睇黎做咩?
我:...

未看便已猜到劇情的電影,除非表達手法有過人之處,否則,的確沒有甚麼好看。

不幸地,此片故事大路之餘,表達手法亦頗老土,配樂太多太「露」,又常常加插煽情鏡頭(例如不止一次在那狗回望的一剎那用了慢鏡),煽情的配樂及慢鏡太多,看的時候感覺頗滯。女主角突然唱歌那一段也很嚇人,不是說她的歌喉,而是本來人狗獨處,在二人世界中嬉戲的情境便足以動人,卻突然加入突兀的歌曲,而且歌詞唱來唱去都是那幾句肉麻歌詞,歌詞內容亦已在畫面表達,累贅非常。

不過,由於本身是狗癡,所以總是對跟狗有關的電影感興趣,甚至連自己第一條自編自導自剪的短片,也是以家中愛犬當主角(實情是找不到人當主角|||)。因此,我對「狗片」的接受度是很高的,只要有些可愛狗狗走來走去,便已足以令我看得高興。加上本身有多年養狗經驗,亦不難對此片的某些情節產生共鳴,例如讓小狗輕咬自己的手指或穿了襪的腳板,以及把小狗放在書包帶回學校(我小時候總希望這樣做)。甚至片末看到那狗獨個兒坐在花園想著主人時,也令我不禁想起從前的愛犬而落淚。但儘管如此,還是不喜歡它的結局。

16/06
L' Enfant
法國 2005
港譯:半熟爸爸
編導:Siwaporn Pongsuwan、Siwaporn Pongsuwan
主要演員:Jérémie Renier、Déborah François
「半熟爸爸」指的,是片中的男主角Bruno。這名廿歲出頭的青年,一直跟女朋友Sonia過著游手好閒的生活。Sonia意外懷孕後,二人的生活更為拮据,Bruno本著「蠢人才打工」的信念,堅決不找工作,於是只靠典賣物品、甚至停呃拐騙為生。他的賺錢能力低,理財能力更低,所賺的錢往往左手來右手去。當可以賣的都賣了時,他便把心一橫,賣仔求財了。

原裝片名「L' Enfant」(The Child)比中文譯名有較多層次,既指Bruno所賣掉的兒子,亦暗指Bruno這個大不透的青年。他那只顧及時行樂而懶理將來的生活態度,可算是年輕人的專利,試問一個有家室的「正常」成年人,怎會在連三餐一宿都應付不了時,居然把錢花在皮夾克上?更厲害的,是Sonia質問他為何把兒子賣掉時,他竟若無其事地說:「我們可以再生過。」甚麼都可以重頭再來,這便是年輕人的本錢。

但真的凡事都可重頭再來嗎?片中的另一個「child」--Steve給了Bruno另一個答案。Steve是一個跟著Bruno當小混混的少年,二人一次搶劫失手,Steve被捕,Bruno卻剛巧逃過。雖然Steve未成年,但這次被捕,絕對會影響一生。這件不能輕易重頭再來的事,令Bruno覺悟到自己已鑄成大錯,於是,早已成年但遲遲還未成熟的他,作出了罕見的承擔--到警局自首。

Bruno的女朋友Sonia其實也是個「child」。她生下孩子後,回家時發現Bruno把房子租了給別人,只好到Bruno那山洞似的「竇口」找他。她質問Bruno租金到那裡去時,Bruno居意笑笑口地說用來買了身上匣件皮夾克,還沾沾自喜地問Sonia是否覺得好看。若果這對是中年夫婦,恐怕女方此時已破口大罵了,畢竟為了一己之「型」而妄顧一家之苦況實在幼稚得要命。不過,Sonia卻沒有怎樣發狂,只是嬉戲似地向Bruno擲了點沙石,然後二人便孩子似地在追逐。後來Bruno把典賣東西換來的錢買了件皮夾克給Sonia,明知買了皮夾克後,身家便所剩無幾,甚至不足以還債,但Sonia卻沒有阻止Bruno如此不理智地花錢,甚至歡歡喜喜地穿起這件以近乎全副身家換來的情侶裝,可見二人活脫脫就是一對率性而行的孩子。

Bruno把兒子賣掉後,Sonia終於醒覺,看清了Bruno這大孩子的不負責任,於是自己亦一下子成熟了,兒子回到身邊後,便肩負起母親的責任,細心照顧兒子的起居飲食。不過,這名母親其實也是個「半熟媽媽」,一看到這個賣仔求財的「半熟爸爸」時,照顧兒子時的成熟,一下子又被不理性的怒火掩蓋,於是,火遮眼的她居然拿刀去劈Bruno,劈不成,便趕他離去。及後每次遇到他時,也是視若無睹,不瞅不睬。

片末「半熟爸爸」搶劫失手後自首入獄,「半熟媽媽」到獄中探望,「半熟爸爸」流下淚來,然後二人相擁而泣。對於「半熟爸爸」,這世界不再是凡事都可以重頭再來,把兒子賣掉後再生過的兒子不會是原本的那個,犯事入獄後再重獲自由的那人亦不會跟從前一樣。對於「半熟媽媽」,早前的怒火亦已化為寬恕。一下子,二人都覺悟到自己不得不長大,亦發覺自己原來不知不覺間已是真真正正的大人了。

承擔和寬恕,正正便是成熟的表現,因此,「The Child」不只是一個孩子的故事,更是一個有關在心態上長大成人的故事。

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
美國 2005
港譯:你,我,他她他
編導:Miranda July
主要演員:John Hawkes、Miranda July


17/06
Vera Drake
英國 2004
港譯:地下觀音
編導:Mike Leigh
主要演員:Imelda Staunton、Richard Graham

6/17/2006

天昏地暗

有興趣聚首一堂,看過天昏地暗嗎?

天昏套餐:十誡
日期:16/07(日)
地點:BC
時間:
第一、二誡-12:30pm
第三、四誡-2:30pm
第五、六誡-4:30pm
第七、八誡-7:40pm
第九、十誡-9:40pm

地暗套餐:藍白紅三部曲
日期:22/07(六)
地點:BC
時間:
藍-2:40pm
白-5:45pm
紅-7:30pm

6/12/2006

實驗

1)背景
當了打工仔近一年,有感自由的時間不多,於是嘗試減少睡眠時間。

2)經過
在03/06至10/06的一星期內,每天不可睡多於六小時。

3)結果
-電影:03/06看了Der Krieger und die Kaiserin(漂流兩顆心)、08/06看了Match Point迷失決勝分)、09/06看了The Da Vinci Code達文西密碼
-書:看了整本《The Da Vinci Code》及大半本《高高在下》
-其他:維持一貫上網時間、如常約會友人、照樣經常元神出竅

3)分析
-公餘時多做了想做的事
-工作時多喝了提神飲品
-實驗完的一天狠狠地睡了十多小時,但仍然累得要死

4)結論
只好繼續英年早睡

6/03/2006

投奔七月



還有:


不過,轉不成工的話,跟這兩位大師還是有緣無份的~

6/02/2006

別人笑我太瘋癲?

The Movie Of Your Life Is A Black Comedy

In your life, things are so twisted that you just have to laugh.
You may end up insane, but you'll have fun on the way to the asylum.

Your best movie matches: Being John Malkovich, The Royal Tenenbaums, American Psycho


看到「You may end up insane, but you'll have fun on the way to the asylum.」那句,笑了出來,頗中,但又有點不想那是說中的~

6/01/2006

Background Music IV

動畫Monster的片首曲。

近日有很多內心掙扎,突然想起天馬醫生在首數集的掙扎。


特別鳴謝:為我這個電腦盲充當技術顧問的友人

IQ 題

濕熱可以去睇中醫
燥熱都可以去睇中醫
咁慢熱可以點?

X

前天三時放工,六時見工,中間空檔,沒事可幹,於是去了看唯一一套上映時間配合的電影--X-Men: The Last Stand(變種特攻:兩極爭霸)。

開場後,才發現原來我還未看第二集(我一直也妄想自己有看的)。

本來不大打算入場看此片的,可能因為沒甚期望,也覺得不算大爛片。以大堆頭特技片來說,它的劇本也不算太兒戲,反駁位不算太多,故事發展也算是合情合理,但略嫌節奏太快,覺得自己像在打機多於在看電影。

男主角Hugh Jackman及其角色均不合我口味,所以男角方面,最有型的是Ian McKellen,他的角色Magneto(磁力王)也算是最有內心戲的一個,跟死對頭敵對之餘又坐在同一條船上。

但整部片來說,最有型的是Halle Berry演的Storm,雖然她因全片角色太多而發揮有限,但總算能交到少少戲,而且睇得打得又冷靜,以女角來說,算是較英氣的了。

看到某Magneto旗下的變種人用自己的骨頭當子彈/飛刀時,忽然想起《Naruto》的君麻呂,那招式實在太相像了,不知《X-Men》的漫畫是否有這變種人,如果有的話,又不知道《Naruto》的作者有沒有看。

本來時間緊迫,完場時要急急腳去見工,但字幕說片尾「有玄機」,便留下來看了,怎料那「玄機」片段短得很,又「玄」得很,留下來的觀眾都呆了。

之後匆匆趕去見工,但結果,呆等了足足一小時那負責人才蒲頭。面試過程亦很令人難受,看來我始終都不是見工的料子。

同日的午飯時間,在公司看別人的blog,看見有人在留言中說「靈魂夠年輕就自然易哭」。晚上見完工後乘電鐵回家時為自己的失敗落淚,懷疑那是否也算是靈魂年輕。忽然想起Wyman的詞:「萬物越望越大 這世界進化太快 只得我不再變高拒絕大」個多星期前跟相識已久的友人傾電話,友人說我沒有怎麼變,我也不知道那是好還是壞,經過了三年的大學,一年的工作,但卻居然沒有變?那不是沒有成長過嗎?

想起來,我成年至今在人際上一直也是頗幸運的,大學時一開始便自自然然走在一堆的同學都是好人,遇到的莊員亦是好人,暑期工時的同事又是好人,畢業後第一份工的大部分同事也是好人。活在好人堆的我,甚少被騙被罵,可能因為這樣,我好像沒有成長過。

睇咩戲?

這是昨天跟友人在電話中的部分對話:

友人:我地睇咩戲?
我:好似無咩好睇,等我一陣上網睇o下有咩戲上
友人:我記得五月三十號上o既有一套幾好
我:咩名?
友人:唔記得
我:係咪Paradise Now?
友人:中文係咩?
我:立見天國
友人:唔係...(思考中)...呀,係沉船號
我:(呆了半刻)係海神號...
(二人爆笑)
我:邊有船公司改架船個名做沉船號架?
(繼續笑)

同日傍晚,跟弟弟說起這笑話,弟弟扮船員叫道:「出發喇!沉船號!」
忽然覺得,他也有可愛的一面。

這幾天都烏雲蓋頂似的,謝謝友人,讓我有個爆笑的機會。

5/26/2006

去年今日

這是去年在此Blog留下有關26/05/05的經歷:

『早上,在報紙看到某商科應屆畢業生以年薪五十萬受聘
傍晚,在雜誌看到電影研究工作者余慕雲的訪問,有數句是這樣的:「無論從事學術研究多著名,也會是很窮,靠稿費生活,窮死還未天光呢。」
忽然加入了醬爆的「爆字輩」,成了「灰爆」。
是故呆坐良久,沒有看戲。』

今天則在蘋果日報看到這報道:
「港 大 畢 業 生 年 薪 最 高 89 萬
【 本 報 訊 】 經 濟 好 轉 , 大 學 畢 業 生 薪 金 大 幅 改 善 , 香 港 大 學 昨 公 布 該 校 去 年 畢 業 的 打 工 皇 帝 年 薪 高 近 90 萬 元 , 各 人 每 月 平 均 薪 金 也 達 14,214 元 , 月 入 逾 30,000 元 有 百 多 人 。 港 大 就 業 指 導 中 心 總 監 李 蘊 彤 指 , 畢 業 生 的 薪 金 創 三 年 的 新 高 。
港 大 就 業 指 導 中 心 昨 日 公 布 2005 年 度 畢 業 生 就 業 調 查 , 於 2,273 名 畢 業 生 中 , 99.5% 學 生 在 畢 業 六 個 月 後 進 行 的 調 查 其 間 , 已 找 到 工 作 或 繼 續 升 學 , 其 中 最 高 薪 者 年 薪 達 逾 八 十 九 萬 元 , 月 薪 74,400 元 。 該 打 工 皇 帝 屬 醫 科 畢 業 生 ; 位 列 年 薪 第 二 高 的 兩 名 畢 業 生 , 分 別 從 事 跨 國 銀 行 工 作 及 任 執 業 牙 醫 , 年 薪 均 達 七 十 五 萬 元 , 平 均 月 薪 62,500 元 : 至 於 年 薪 四 十 八 萬 元 及 三 十 六 萬 元 者 , 分 別 任 職 銀 行 及 自 行 創 業 。 」

做得傳媒,預左要霉。

5/21/2006

熊人 & 愛.糖針 & 雪花糕療情

已拖了一個多月了,拖得太久,寫的意慾也大減了,還是一次過寫下仍然記得的觀影感想吧。

Grizzly Man (熊人)
USA 2005
導演:Werner Herzog
此片剪輯了被灰熊襲擊致死的灰熊癡Timothy Treadwell生前在阿拉斯加灰熊保護區所拍下的片段,以及加插訪問Treadwell親友及相關人士的片段。
播放Treadwell所拍的片段時,荷索通常都會加入自己的旁白,部分旁白配上Treadwell的片段時產生頗有幽默效果。
至於那些訪問片段,其中一名受訪者是驗屍官/醫生(忘了),他在鏡頭前憶述看到Treadwell屍體時的情況,說起來七情上面,繪形繪聲,感覺頗「假」,頓時令我懷疑此片是「偽紀錄片」。
不過,某些reality show也可以看似很真,真真假假豈是觀眾能輕易分辨?

題外話:購票後不久,發現在網上交流了頗久的網友也購了此場的票,於是相約一起看。當天要上班,下班時累死了,坐地鐵到葵芳,卻睡過了頭,坐到荃灣,只好轉車返回葵芳,心裡一直擔心沒有精神看戲。幸好跟網友會合後,聊著聊著便精神了許多。不過,或許我習慣一個人逛碟舖及書店,跟別人逛時,一下子有點不知所措,不知道應該是一起逛,還是各自逛,有點尷尬。完場後跟網友及其友人一起吃晚飯,她們都很健談,談話內容亦是我很感興趣的,奈何當天抑制著的疲倦再度侵襲,加上飯氣漸漸攻心,又臨近平時就寢的時間,中後段時已累得說不出話來,當時心裡極不好意思,但奈何腦部實在已打烊了~

Candy (愛.糖針)Australia 2006
編導:Neil Armfield
主要演員:Abbie Cornish、Heath Ledger、Geoffrey Rush
一開場,看到那個像洗衣機般轉轉轉的機動遊戲機,便想起了四百擊


再看下去,片中原來分為「Heaven」、「Earth」及「Hell」三部分,描述女主角Candy跟男主角Dan墮入愛河後像神仙美眷般過著甜蜜生活,但二人因沉淪毒海而好景不常,不久後便成了墮進凡間的天使,面對人間一切苦況的同時,企圖重返以往的美好國度,最終卻反而因為執迷不悟而越踩越深,由凡間墮進更絕望的地獄。

看到中段,已覺本片跟Requiem for a Dream迷上癮)很像,該片分為春夏秋冬四部分,春天時生機處處,片中的多位主角亦開始發現了自己所嚮往的事物,男女主角Harry及Marion發現販賣毒品有利可圖,男主角的母親Sara則決心要減肥。到了盛夏,一切都發展如意,Harry及Marion因販賣毒品而財源滾滾來,Sara的減肥療情亦見成效,可望回復昔日窈窕身材。到了秋天,盛夏的一切都逐漸變得蕭條,賣毒品的找不到貨源,減肥的則開始濫用減肥藥而出現副作用。最後到了冬天,一切希望都化為絕望了。

本片中的Dan及Candy,有點像Requiem for a Dream中的Harry及Marion,因毒品而由神仙美眷墮落成苦命鴛鴦。兩片的結構亦很相像,均是把全片分為三或四個部分,逐步揭示男女主角的墮落。


Requiem for a Dream的片名改得很貼題,因為片中的主角正是為了尋夢而踏上自毀之路(香港的譯名「迷上癮」不及英文原名意思深遠,因為關於「上癮」的電影很多,但此片與別不同之處,是片中角色並非一開始便只為剎那快感,而是有大計,有夢的,但夢卻可望而不可即,最終更化為烏有。追夢者為夢滅而哀,旁觀者則為追夢者夢滅且自毀而哀,因此Requiem for a Dream同時亦是Requiem for a Dreamer。向來把片名譯得很嚇人的大陸,便乾脆譯作「夢之安魂曲/夢的輓歌」,反而保留了英文原名的神髓)。

相比之下,本片的主題較薄弱,看來跟一般吸毒片無異,片中最震撼的,是那夭折的胎兒,但那只是剎那的動魄驚心,不像Requiem for a Dream般,片完了,仍然餘音裊裊,觀眾看完了,仍然心有戚戚然。畢竟,你我或許不吸毒,但你我皆有夢。

題外話:當天放映後的問答環節,此片導演遠道從澳洲而來,聽了他的分享後,對本片多了另一角度的了解。可惜的是,電影節安排的翻譯員有點不濟。不知是因為時間緊逼,還是她太緊張,她說話時有點「扯蝦」,導演所說的話,她有頗多刪去/溜掉了。

相比之下,在笨賊喪擒救世主放映後當翻譯員的電影節總監戚家基得體多了。雖然他的英文也有瑕疵,但至少他表現得較自然。當天在台上有他、導演Sabu及Sabu的翻譯員,觀察以廣東話提問後,戚家基便以英文向Sabu的翻譯員翻譯,然後Sabu的翻譯員以日文問Sabu,接著Sabu以日文作答,Sabu的翻譯員以英文翻譯,再由戚家基以廣東話翻譯。過程很累贅,同一個答案,觀眾要是懂日文或英文的話,便要聽兩或三次。戚家基翻譯時,完全沒有用紙筆記下,但他不單沒有記錯/記漏,而且翻譯給觀眾聽時甚為流暢,保留、甚至提高了答案的幽默感,令觀察即使已從Sabu的翻譯員以英文翻譯時得知答案,聽廣東話翻譯時仍會發笑。而且可能因為他本人熟識電影,有觀眾問Sabu是否看過殺出個黎明時,他能即時說出該片的英文名是From Dust Till Dawn,可說是個相當稱職的電影節翻譯。

至於放映Candy當天的翻譯員,導演所提的TrainspottingRequiem for a Dream,她在譯成廣東話後完全刪去了,也不知道是因為時間有限而刪去,還是因為她不知道這二片的中文譯名。

Snowcake (雪花糕療情)
UK/Canada 2005
導演:Marc Evans
編劇:Angela Pell
主要演員:Alan Rickman、Sigourney Weaver、Carrie-Anne Moss
寫完以上兩片後,把文章發佈了來看看長度,發現題外話總是長得很~ -.-|||

興之所至,這一節只談題外話,呵呵
(警告:下文無聊至極,不無聊者敬請止步!)<-其實整個blog也是無聊得很~

此片的男主角Alan Rickman在Harry Potter電影中扮演Professor Snape時,神神秘秘陰聲怪氣的,總是讓我想起我的畢業論文導師(冒汗~)。想不到他「卸妝」後是如此有型!雖然行年六十,但魅力十足,既有溫文成熟的一面,又有幽默佻皮的時候。片中他的角色Alex跟女主角Sigourney Weaver及女配角Carrie-Anne Moss均有大量對手戲。由於Sigourney Weaver的角色Linda是自閉人士,Alex起初跟她相處時甚感吃力,但相處了一段日子後,便漸漸懂得Linda的脾性,懂得遷就、配合她。例如二人玩scrabble時,Linda完全不按章出牌,自創特別玩法,Alex起初很無奈(那表情很可愛~),後來卻依她的玩法出招,兩個成年人像小孩般玩耍,既惹笑又溫馨。

另外兩名女角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Sigourney Weaver向來只讓我想起她在異形中所繹演的強悍女主角,但這次扮自閉母親,亦讓人感覺到那角色的神經質,以及她活在自己世界時的愜意。至於Carrie-Anne Moss,當年她當Matrix女主角時,表演出Trinity這角色的英氣及硬朗。後來看Memento(凶心人)時,則覺得她散發著神秘魅力。這次她演的Maggie,亦是神秘中見性感迷人。

5/18/2006

假如我是影評人

12/04看伊莎貝拉及18/04看Pride and Prejudice(2005電影版)時也在想這個問題。

向來在此處寫文章時,也不會當自己在寫影評,一來自己未夠班寫,二來是我希望記下看戲時的感覺多於分析,例如那天看V for Vendetta時因現實生活中的經歷而出現的思緒混亂,可能數年後翻看時已不會再出現,因此會希望記下。反而較理性的分析則不會那麼受個人某時某刻的情緒及感受影響,因此即使沒有記下也應可再想起。

但假如身份是影評人的話,那就可不同了。背負了此尊稱,自當要負一定的責任(受人錢財的尤甚)。那些跟賞析電影沒太大關係的個人經歷或明星探討,以之自誤或跟朋友交流則尚可,但以影評人身份寫作時,便實在不宜多寫。記得曾在香港影評人協會的網站看Troy(木馬屠城)的影評,那影評人居然寫道「女主角臀部太肥,不宜獻醜」,恐怕獻醜的,是另有其人吧。(況且女主角的露臀鏡頭並不明顯,實在察覺不到有多「獻醜」,真佩服那影評人的眼利)

雖然不打算在此blog寫影評,但也不想以此作藉口,容許自己糊里糊塗看完電影後便把它們拋諸腦後。因此,每次看完電影,也會在儘量作點分析。看伊莎貝拉Pride and Prejudice時亦如是,但看的時候都不禁想:假如我要為此片寫影評,將如何是好?

有此疑惑,是因為看這兩部片時,根本不能心平氣和地理性分析,原因還要無聊得很:看兩名女主角不順眼。

先說伊莎貝拉,早前外界對梁洛施的演出評價甚佳,更稱讚她大有進步。我沒有看她以往的演出,看畢此片,有點懷疑大有進步的意思,是否只是由過往的慘不忍睹進步至現在的尚可接受。跟友人談起此話題,我說覺得梁洛施在片中很造作,她說覺得梁洛施演得很自然,並說「那是時下少女嘛」。噢,難怪我感受不到梁洛施演得有多好,因為我的成長過程,是由女孩直接變成大嬸,因此從不知「時下少女」是何物。況且,梁洛施本人令我想起「鷹王愚樂」的捧星制度,她在片中的背心熱褲造型又令我想起纖體廣告,實在難以撇除偏見來看她的演出。


至於Pride and Prejudice,可能是因為BBC製作的電視劇版(左圖)令我先入為主,看這個電影版時,不禁有珠玉在前的感覺。心目中的女主角Elizabeth應該是牙尖嘴利,但Keira Knightley的演繹只令我覺得她是咬牙切齒。每次看她咬牙切齒地說話時,都有點不自在,於是也沒有甚麼心機看。回家後急不及待取出BBC的版本翻看,女主角Jennifer Ehle雖然不及Keira Knightley年青貌美,但她演的Elizabeth一顰一笑都滲著睿智,說話時是優雅地刻薄,跟Keira Knightley的演繹風格很不同。

就是這樣,由於看女主角不順眼,看電影時便不能心平氣和。如果我是影評人的話,看完此二片,根本沒甚麼好寫。

不過,在鍾戲十足倒有點東西可寫的。

伊莎貝拉時未能投入,還有兩個原因。一是觀影環境,二是觀影心態。環境方面,當天我是看星期四的三點半場,場內以學生及婦女為主。身後的兩名婦女(學名「師奶」),不斷在轉換坐姿時發出「刮刮」聲,又大聲地吃著爆谷,最難受的,是她們的高談闊論,所談的都是:「佢(梁洛施)都幾靚wor,拍得住張柏芝。」「佢身形好d啦,張柏芝小腿太粗。」以及「又食?佢成日都食o既?」「o車,佢大把本錢食啦。」等娛樂版話題,沿途有你的廢話,教人如何靜心看戲?

心態方面,主要是對彭導演依然抱著期望,於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猶記得當年買兇拍人在戲院上映,我跟兩名友人無厘頭地選了來看,結果自此便成了彭浩翔的粉絲。彭導演後來的大丈夫保留了買兇拍人的黑色幽默,但已沒有那平地一聲雷的感覺。到了AV,由於題材是大學生,兼且跟拍片有關,當年正在讀大學兼熱愛拍片的我再次為彭導演掏腰包購戲票,結果卻大失所望。知道彭導演正作轉型嘗試,因此一直也提醒自己,不要期望他每一部片都像買兇拍人,但看來我仍未辦到。即使不在幽默及創新方面作比較,仍覺得買兇拍人較易產生共嗚,因為那是小人物的狂想曲,而大丈夫AV伊莎貝拉則只是男性的狂想曲,狂想自己背妻偷食、搭上AV女優(而且是政府貼錢)、以及跟年青貌美的少女朝夕相對(附餐附送這既像女兒又像女友的少女所撩起的曖昧暇想)。

至於Pride and Prejudice,由於沒心機看,腦袋很空閒,於是便想些無聊事情,例如是演Mr. Darcy的Matthew Macfadyen頗像Clive Owen、演Mr. Bingley的Simon Woods像成人版Ron Weasley、演Mr. Wickham的Rupert Friend頗像Orlando Bloom,以及為何Keira Knightley會這麼紅。

從前上電影課時,各老師都不約而同地在播片時不斷提醒學生不要入戲,要留意鏡頭運用及剪接等畫面細節,但我總是很容易便入了戲的,結果,甚麼也留意不到。如今看來,不易入戲及客觀分析這兩項影評人需具備的條件都是我所欠缺的,看來我還是安份地做觀眾好了。

5/17/2006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理義不交於胸中,便覺面目可憎,言語無味。」(黃庭堅)

雖然我不是士大夫,但病了兩星期,期間沒有看書看戲,樣殘志更殘。


未中招前看了Touch of Pink(加利格蘭的粉紅婚禮),依稀記得它是前年同志影展的開幕電影,當年頗感興趣,但錯過了。早前買了VCD來看,感覺是基版Bend it like Beckham(我愛碧咸),同是描寫印度家庭面對西方文化衝擊的愛情喜劇。片中人物頗古怪,男主角是在伊斯蘭教家庭長大的Alim,常常妄想加利格蘭是自己的守護天使;男配角則是英國中產男子Giles,對Alim溫柔體貼,但二人一吵嘴,他便「出外用膳」(他太高姿態地去胡混了,因此不能說是「偷食」)。整體來說,是一部沒甚麼好說的電影~
(圖-左起:Alim、Alim的漂亮媽媽、時而sweet死時而賤死的Giles)

抱病期間,在12/05看了The Edukators(大教育家),此片並非三言兩語可說完,現在頭暈暈的,寫不了。

HKIFF的那些還未有精神寫,有點殘存亦無路的感覺~

5/05/2006

Bleach

今天抱病在家,頭暈暈的,只想輕輕鬆鬆地休養,故翻看了1至17集的Bleach。
雖然已是第二次看,但仍然看得很投入,爆笑位真的不少,有點當年Slam Dunk的影子。
其實也不知道為甚麼會那麼喜歡的,因為它跟主流的動漫頗相像,也是那條打鬥+熱血+友情+笑料等等的公式。
喜歡的原因,可能是人物的塑造太棒吧,主角一護是典型的熱血男主角,但多了一份關顧別人的細心。女主角露琪亞獨立冷靜,有別於一般哭哭啼啼的女角。二人的關係也不是那些情情塔塔的情侶關係,倍覺動人。其他角色,例如一護的朋友,以及護廷十三隊的隊長、副隊長及其他隊員,加起來也有數十人,但各具特色,不會有雜亂的感覺。
還有,配樂也很棒。
以下逐一介紹我喜歡的角色:(非常歡迎沒有看Bleach的人看。)


黑崎一護
向來都不喜歡熱血型主角,因為覺得這些角色的頭腦太不「真實」,過度正面得令人煩厭。但一護卻是有點不同,並非那種盲目熱血的角色。例如最初他機緣巧合地當上了死神後,拒絕履行死神的職務(即保護善良的幽靈免遭惡靈吞噬),理由是「不會為毫不認識的人去跟怪物戰鬥」。後來露琪亞帶他去看一個孩子幽靈被惡靈(故事中叫「虛」)襲擊,他正打算出手時,露琪亞阻止他,並說:「為甚麼去救他,那個小孩也是毫不相識的人吧。」他答:「但是沒理由見死不救吧,他就在眼前被襲擊。」露琪亞斥道:「不要太天真了!死神必須平等對待所有的靈,僅僅想救能夠幫到的,眼前能看見的,這樣是絕對不行的。如果你現在去救那個孩子,就要做好拯救其他靈的覺悟:無論在那裡都要去救,就算犧牲性命也要去!」一護看著那小孩被身後的惡靈正在逼近,終於出手把那惡靈消滅。露琪亞問:「覺悟了嗎?」他答:「還沒有,覺悟甚麼的我才不管,我是因為想救他而救的,我看你才搞錯了吧,昨天你挺身而出救了我,當時你想到甚麼死神的義務嗎?挺身而出的時候,不是為了那些吧?至少我就不會!」後來他經歷多次戰鬥,亦在戰鬥中勾起了對被惡靈所殺的母親的回憶,當年痛失至愛的悲痛,令他推己及人,對死神的工作產生了新的態度:「保護全世界的人,這種大話我不會說,但我也不會那麼謙虛,只滿足於保護身邊的人,我想保護很多的人,我想保護更多的人」由起初乍見儒子入井而牽起的惻隱之心,到後來的推己及人,便可見他並非那種一出場便高叫熱血口號的角色,而是慢慢地蘊釀出帶點孟子情懷的熱血。
順帶一提,他的「卍解」裝很有Matrix feel~(見上圖)


浦原喜助
不見何故,看動漫時,總會喜歡能幹但吊兒郎當的角色~浦原喜助的造型甚為不修篇幅,戴著帽子踢著木屐,臉上總殘存點鬚根,但他可是技術開發局的第一任局長呢,專門研製各式各樣離奇產品,為人輕浮愛說笑,常常氣得一護紮紮跳,例如:

一護在家中等候浦原的行動通知,突然,一個球體飛進屋內,撞到衣櫃上,化成一段血字,寫著:「請立刻到(浦原)商店)來」

一護驚呼:「那個混蛋在幹甚麼?這簡直就像殺人現場留下的死亡訊息!這個洗得掉的嗎?」說著,他發現那段血字還有下文的:「P.S.現在看到這個,把它當作死亡訊息,這樣想法普遍的人,根本沒有搞笑的才能~」氣得一護怒擲枕頭~
值得一提的是,為浦原喜助配音的三木真一郎實在配得太好了,演繹出浦原認真及輕浮時的神態,我亦因此找了他配音的其他動畫來看呢~


阿散井戀次
性格跟一護頗相似,同樣率性而行,亦同樣有溫柔細心的時候。一護把露琪亞救了後,吩咐戀次帶露琪亞逃亡,自己則負責對付敵人。戀次抱著露琪亞逃走時,露琪亞擔心一護,而且對於連累一護感到內疚,戀次於是對她說:「你就是喜歡胡思亂想瞎煩惱,從以前開始就是,沒有人像你想的那樣,認為你有那麼多過錯,不要老是這麼自責,因為你還沒有堅強到可以把所有事都一肩扛下來的程度,分擔給我們吧,你可以扶著我的肩膀,或者一護的肩膀,然後一步一步慢慢站起來就好了,我們就是為此才變強的。」未看這節前,總覺得戀次是默默喜歡露琪亞的,看到這段說話後,便覺得二人之間的感情是友情還是愛情也不重要,因為對戀次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要「得到」露琪亞,而是想她過得好。


京樂春水
他跟浦原喜助是同一類人呢(原來不正經的大叔是我的死穴|||)。明明是隊長,卻常常喝得醉醺醺,自己偷得浮生半日閒,偏偏副隊長是個極度工作認真的女子,總是替他把一切打點妥當。他雖然是大叔一名,卻頗唯美,不單在死神制服死霸裝外面披上花碌碌的大衣,還吩咐副隊在他出場時灑花瓣。不過,他亦跟浦原喜助一樣,只不過是笑看人生而已,且看他的老師兼一番隊隊長山本對他的評價:「生性風流,舉止輕浮,但心思縝密,比任何人都洞悉人情世故。」


浮竹十四郎
眾多隊長中最「弱質纖纖」的一名,富正義感,關懷下屬,絕對是好上司一名,可惜偏偏身體欠住,很多公務都要交由下屬代辦。山本對他的評價是:「身體孱弱,但為人寬厚,人緣極佳,總是成為中心人物」

藍染惣右介
Bleach中的蘇永康,示範了一副眼鏡可以對外表造成多大改變(當然還要好像減肥廣告般,低調地把髮型及表情改變)。無論是前期的溫柔敦厚,還是後期的神秘莫測,也散發著魅力。

日谷番冬獅郎
十番隊的隊長,是十三位隊長中最年輕的,亦是個子最矮小的,但辦起事來,卻較很多位隊長冷靜認真(不過總會為了青梅竹馬雛森而方寸大亂)。他的副隊長是個頗慵懶的女子,工作反而由身為隊長的他一手包辦,但二人很合拍,是個很好看的組合。

黑崎一心
一護的爸爸,常常瘋瘋癲癲的,把亡妻的遺照製成大型海報貼在家中(右圖),被女兒嫌他幼稚時,便撲向那海報呼道:「老婆~現在到了思春期嗎?你的女兒對我好冷淡呀~」但他其實也是個好爸爸,一護在母親的墓前為自己害死她而自責,他說出為何不會責怪一護後,便說:「好好活吧,一護,好好活著,好好長大,好好變成禿頭,不能比我先死,如果可以的話,要笑著死去,不然我沒臉去見真咲(一護的母親),別猶猶豫豫了,悲傷這麼帥的東西你還不能承擔,你太年輕了。」像是說笑,但其實卻在鼓勵兒子。


上文提到喜歡一護及露琪亞相處的戲份,以下是其中一段:

一護:(有型地)露琪亞,我來救你了。
露琪亞:(眼泛淚光)
一護:你這算甚麼表情,我來救你了呀,表現得更開心點呀!
露琪亞:笨蛋!我早跟你說過別來,如果你追來,我一定不會原諒你。你都遍體鱗傷了,笨蛋!

一護:真是的,所以之後你要怎麼罵都隨便你,等我把他打倒了之後...
露琪亞:(感動)一護...
一護:(滿不在乎)怎麼了,都到了這裡了,總不見得現在叫我放棄吧。
露琪亞:但是...

一護:(一臉認真)我不會走的,我沒有開玩笑,我是為了救你才到這裡來的,就算你說要在這裡接受死刑也跟我無關,就算用拖的,我也要把你救出去。(Q版粗野)接下來你所有的意見都會全部被駁會,聽明白了嗎?

露琪亞:(Q版疑惑)這...這算什麼呀?難道被救的人的意願都全都可以忽視嗎?(Q版激動)那有如此橫蠻的救人方法呀?

一護:(Q版粗魯)少囉唆!不要對來救你的人發牢騷!你只要窩在那裡發著抖說「(造作的尖聲)快來救我呀」,那就夠了!
露琪亞:誰要你來救,我可不會在那裡發抖!

從來看到那些躺著等人救的動漫軟弱女角時,也會覺得很惡頂,所以頗喜歡這個較另類的「英雄救美」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