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2006

Eight Below


筆者喜歡狗,亦愛看有關狗的電影。但得知此片上映時,也曾猶疑是否應該看。因為當時聽聞它是改編自另一部有關雪橇犬的電影《南極物語》。筆者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雪橇犬的電影,忘了那是不是《南極物語》,只記得故事慘得很,實在擔心這部《極地雪犬》也會令心看得心酸。

但看預告片時,發覺那些狗狗實在可愛極了,加上友人又想看,於是便去看了。

上編劇班時,曾聽陳果說,小朋友及動物是最難拍的演員。後來不聽老人言,寫了小孩與狗的故事來拍短片,拍得一頭煙,叫停了小孩時,小狗卻走來走去,到捉住了小狗時,又輪到小孩失控,唉,問你死未?最抵死的是,自己明明是那隻狗的主人,為什麼牠卻反客為主?

基於這慘痛經歷,看到此片豐富地交代了一個狗的故事時,實在很佩服那些工作人員。當然,那些狗狗也很叻仔叻女,表情豐富,而且交足戲呢,最喜歡隊長Maya,一來角色很討好,二來牠的眼神很有感情。

看此片時,再次懷疑自已是否愛狗多於愛人,以往看Saving Private Ryan等片時,總會覺得不應該犧牲那麼多條人命來救一個人,但看此片時,又覺得儘管風險很大,主角那隊人也應該回去救那些狗的。總覺得,養狗既是感情,亦是責任,你養牠,牠的性命便在你手裡,因此有責任盡力保護牠。反觀Saving Private Ryan的故事,士兵與士兵之間是平等的,因此,以數個人去換一個人,根本不值得。

此片由迪士尼發行,結局也有點迪士尼,如果是平日,筆者一定大罵不合情理,但可能因為主角是狗,總算也能接受。

3/23/2006

History Boys


這是二月十六號晚上看的,轉眼已一個多月了,一直也沒有時間寫下感想。

不過,其實也沒有甚麼好寫的,因為,由於筆者的視覺及聽覺皆不敏銳,當晚是既看不清字幕,亦只聽得懂少量對白。

當天下午,參加了「Meet the History Boys」的座談會,當時已心知不妙。會場不算大,但一眾演員拒絕用咪,雖然他們受過專業訓練,不用咪也能把聲線轉至遠處,但他們總不會平時說話也氣聚丹田吧。座談會上,他們便是用日常交談的聲線說話,因此有點撞聾的筆者真的聽得很吃力。

聽得辛苦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的口音。在香港,聽他們這些英國口音的機會不多,日常看的英語電影多是美國出產,看電視嘛,那些BBC紀錄片的旁白一字一句都讀得清清楚楚,跟演戲或日常文談真的是兩碼子的事。

結果,在一小時的座談會中,眼看那些外籍聽眾聽得如痴如醉,自己卻得個估字,完全覺得自已是鼓勵進修英語的宣傳片主角。當天在場的,還有一班本地中學的學生,他們穿著校服,整整齊齊地坐在一起,看來是校方安排出席的。只見座談會開始不久,他們便化作一張張呆滯的面孔,不呆滯的那些,便在交頭接耳,或在飄移,其中一人更索性把頭靠在牆上,呼呼大睡,真的是一山還有一山高。

座談會只有一小時,演員及幕後人員卻有超過十人,單是演員輪流交代自己如上踏上演藝歷程,便已花了不少時間,所以很多話題也只能輕輕帶過。

其中一個頗「有趣」的話題是,他們(好像是演肥教授Hector的演員提出)表示,首數天在香港演出時,發現經常有手提電話響起,而且很多觀眾是遲了十至廿分鐘才施施然進場。他們說這影響了他們的演出,又問在座的那些外籍人,是不是香港人都有這習慣,那些外籍人發笑,回應大概是「是,這裡的人是這樣的。」

到了晚上,表演即將開始時,場館內循例播放那段呼籲觀眾關掉手提電話及傳呼機響鬧裝置的錄音。然後,額外加了另一段說話,說表演者特別要求,觀眾需關掉這些響鬧裝置,假如表演途中有觀眾的手提電話響起,那觀眾有可能被要求離場。此話一出,全場嘩然,很多觀眾在第一段錄音播出時無動於衷,聽了這段話後,才立刻把手提電話拿出來關掉響聲。香港人畢竟是吃黑幫片的奶水大的,還是靠嚇的招數最奏效。或許電影院可以考慮製作類似的恐嚇錄音。

表演期間,坐在筆者前面的兩名外籍女士經常捧腹大笑,有時更好像快要窒息一樣。奈何對白真的既多且長,又多詩詞古文,筆者實在跟不上。看字幕時,又因坐得太後,字幕太小,看不清楚。對劇中的對白頗感興趣,喜歡了解當中所討論的文學,所討論的教育理念,奈何當晚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也遺留了很多,事後在網上查看,全港的圖書館中,只有科大的圖書館有它的劇本可供借閱。

不過在網上發現,此劇已拍成電影,但願有機會看吧。

關於此劇,有兩個意外之處。第一個,是原來此劇有同志成份,事前也不知道呢。因為Richard Griffiths(在Harry Potter中演肥叔叔Uncle Vernon) 有份演出, 介紹了喜歡Harry Potter的友來看。友人曾說過不大喜歡同志片,今次卻「騙」了她來看,雖然劇中的同志情節很含蓄,但也有點過意不去,只好下次查清楚劇情才介紹她看。

另一個意外之處,是當座談會完結後,筆者離開時是跟數名劇中演員坐同一架升降機,沒記錯的話,除了Richard Griffiths,還有三個History Boys(完全忘了他們的名字),他們全都很瘦,其中一個很高,一個很靚仔。靚仔的那個跟升降機內的兩名外籍女士交談,筆者則注視著Richard Griffiths的肚腩。看Harry Potter時,曾經以為他的肚腩是假的,而且利用特技及化妝,令本身肥胖的他看上去超級肥胖,如今看到他的真人,才知道他真的是如此龐大,真的是大開眼界。

3/22/2006

小說vs電影vs歌詞

每天工作時都縱橫四海,導致越來越遲完成工作,依然沒有時間寫我的Brokeback Mountain觀後感,也好的,報章由天天「華人之光」及「斷背」,到「逼宮」及「兵變」,到「魔警」,相信Brokeback Mountain已經「out」了,終於可以讓感覺沉澱。

在未能騰出一兩個小時來完成Brokeback Mountain觀後感前(不是因為有很多東西寫,是因為筆者的打字速度很慢,所以才需要那麼多時間),只好先扯開話題。


這是片中其中一幕的劇照,這幕的前一幕,是Ennis和Jack二人在湖邊,你一句「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我一句「Well, why don't you?」。激烈的對話後,鏡頭一轉,便回到二人以往在Brokeback Mountain上的溫馨片段。

話說在戲院看到這一節時,覺得那調子是很浪漫的,起初是二人的近鏡,Ennis從背後擁著Jack,在他耳邊輕輕地哼著小曲,哼著哼著,鏡頭便變成了遠鏡,彷彿是時間凝住了。還有當Ennis要趕著去看羊,策馬離去時,Jack看著他離去時那情意綿綿的眼神,實在教人動容。

看完電影後,翻看了原著小說,看到了這一節時,把小說的描述和電影的畫面交融後,更覺窩心:
(這段跟片中一樣,緊接著Ennis在湖邊崩潰那一場)
「What Jack remembered and craved in a way he could neither help nor understand was the time that distant summer on Brokeback when Ennis had come up behind him and pulled him close, the silent embrace satisfying some shared and sexless hunger.     
They had stood that way for a long time in front of the fire, its burning tossing ruddy chunks of light, the shadow of their bodies a single column against the rock. The minutes ticked by from the round watch in Ennis's pocket, from the sticks in the fire settling into coals. Stars bit through the wavy heat layers above the fire. Ennis's breath came slow and quiet, he hummed, rocked a little in the sparklight and Jack leaned against the steady heartbeat, the vibrations of the humming like faint electricity and, standing, he fell into sleep that was not sleep but something else drowsy and tranced until Ennis, dredging up a rusty but still useable phrase from the childhood time before his mother died, said, "Time to hit the hay, cowboy. I got a go. Come on, you're sleepin on your feet like a horse," and gave Jack a shake, a push, and went off in the darkness. Jack heard his spurs tremble as he mounted, the words "see you tomorrow," and the horse's shuddering snort, grind of hoof on stone.     
Later, that dozy embrace solidified in his memory as the single moment of artless, charmed happiness in their separate and difficult lives. Nothing marred it, even the knowledge that Ennis would not then embrace him face to face because he did not want to see nor feel that it was Jack he held. And maybe, he thought, they'd never got much farther than that. Let be, let be. 」

那句「Later, that dozy embrace solidified in his memory as the single moment of artless, charmed happiness in their separate and difficult lives.」,令筆者窩心了好幾天。看了此片的人都知道,他們在偷情的那廿年內聚少離多,Jack心裡極是難受,但這段情卻竟然能維繫那麼久,靠的原來是回憶。在分隔兩地的難捱日子裡,Jack彷彿是靠回憶這段美好時光維持自己對Ennis的愛。驟聽之下,可能覺得這普通不過,因為人人也懂得回憶。不過,正如同一部愛情片,第一次看覺得很浪漫,到看到第十次,第一百次,會否仍有同樣的感覺呢?把回憶片段在腦海中播了又播,很多人播不了多少次便會生厭,否則為什麼會有情侶無原無故,只因覺得沒「feel」便分手?可以把那個「feel」延續廿年,可想而知那份感覺的份量有多重。

筆者向來都自覺是思想頗傳統的人,Ennis跟Jack之戀情明明不合道德(並非指同性戀方面,而是偷情),但看此故事時,卻失去了道德判斷的理智,而且,一想到Jack廿年來都靠「食老本」來填補二人的感情空白日子,便覺得心有戚戚然。從來吃感情「老本」的,只有分手後自悲自憐的男女,能在仍然相愛但又覺相愛很難的日子「食老本」,回想當初二人因何相戀,顧念舊情,再努力保持那份感覺,努力維繫這段感情,不容易。這段情或許不道德,但至少真誠,當然,真誠是否能抵消不道德,那亦是另一個問題。

近日發覺夕爺有兩首歌的歌詞的感覺,跟片/書中的感覺很像。

節錄自梁漢文的《羅曼蒂克》:
「夜裡有燈 唇上有感 連場劇吻 毫無疑問 就快誕生
一雙友人 全無遺憾 驟變戀人 飄忽的愛 
怦然動心 難道也是純屬氣氛
當 青春發亮時 燒滾的雙耳 也這麼相似 
沒餘力停止 感情何原始 情原來由耳珠開始 
當 青春有限時 怎麼都可以 卻不可報時 
留戀上次 用來點火般燒到下次(是重覆不到的往事)
共處一室 羅曼蒂克 無言共對 遺留沉默 若有所失
交出愛情 償還甜蜜 做對壁人 一早想你 
投懷入骨 前夕降臨 無力說不
但你我亦知 當青春燦爛時 怎麼都可以 永不可以遲 
回憶上次 但求不可惜失去下次 」

基本上大部份歌詞都令筆者想起二人在Brokeback Mountain上,第二晚一起在帳篷內的情境(對,是第二晚,第一晚的感覺太突兀了)。至於「是重覆不到的往事」及「回憶上次 但求不可惜失去下次」,則跟Jack回憶二人過去溫馨時光的感覺很相像。

節錄自楊千嬅的《數你》:
「無奈肉眼看不到 用兩手摸不到 怎麼計算亦難料沉迷程度
同偕到老還餘下多少步 還能捏著你抱緊幾秒鐘擁抱
誰又會知道 憑每下心跳繼續數繼續數
只願延續下去數得到蒼老
想 從洶湧的髮埋逐公分看下去
直到擁抱著沉睡 命與運埋在你手裡
你那些掌紋有多少愛侶 誰願意知道
憑每下心跳繼續數繼續數 數著何時眼淚才能被看到
還能與你再聽幾多音樂 還能伴著你再跳幾世紀的舞
其實我知道 迷上你 一分一秒煎熬 一次傾慕
只願容貌讓我數得到蒼老 一秒煎熬 一寸傾慕
數著何時望到彼此也蒼老」

除了「你那些掌紋有多少愛侶 誰願意知道 」那句不相干外,其餘都彷彿是Jack的心聲,那份等了又等,但依然是無止境地等的煎熬。

其實情歌來來去去也大致相近,只是偶然發覺這兩首跟故事中人吻合而已。

3/21/2006

必也正名乎?

早前上網,找到了Jake Gyllenhaal及Joaquin Phoenix的正確讀音。

香港傳媒通常把Jake Gyllenhaal譯作「積基倫荷」或「 積佳蘭賀」,筆者亦曾聽過有DJ把他的姓氏唸作「Guy-len-hall」,但在他的官方網頁發現,「Gyllenhaal」其實應唸作「Jill-en-hall」,用小學生常用的漢字拼音,便會是「蕉銀河」。查看人名字典,「Gyllenhaal」是瑞典姓氏,大陸譯作「于倫霍爾」。

至於Joaquin Phoenix,本地傳媒通常譯作「祖昆馮力士」。筆者也一直以為「Joaquin」是唸作「joe-kwun」,早前才在網上發現,這名字應讀作「WAA-keen」。查看人名字典,「Joaquin」是西班牙名字,大陸譯作「華金」。用廣東話譯的話,應該會是「華健」。但一個洋人用上這名字總有點格格不入,而且主演的電影還要譯作「弦途有你」(周華健N年前的歌曲),這未免有點「邪門」。

記得中學時發現有很多同學的英文名很「撓口」,當時把這現象列入不考慮當英語教師的因素之一,看來當年的選擇是對的。試想,把一名叫「華健」的學生呼作「遭坤」,多尷尬。

不過更可怕的是,曾目睹大學教師把「Melanie」唸作「Millenni(um)」。

3/12/2006

Walk the Line

2005 USA
港譯:弦途有你
導演:James Mangold
主要演員:Joaquin Phoenix,Reese Witherspoon

前天跟友人一起看了此片,友人是男主角Joaquin Phoenix的粉絲。Joaquin Phoenix參演的電影,筆者只看過Gladiator(帝國驕雄,2000),只記得他是個「黑眼圈皇帝」,對他沒有特別感覺。

但此片的Joaquin Phoenix,真的令人眼前一亮!筆者沒有見過真正的Johnny Cash,故不知道鳳凰先生的演出是否神似。不過,如果把片中的Johnny Cash當作普通電影角色來看的話,鳳凰先生的演出可算是極具說服力了。

片中講述Johnny Cash曾一度沉淪毒海,故神智失常,有時更會大發脾氣。鳳凰先生演繹吸毒期的Johnny Cash時,雙眼彷彿會噴火,很嚇人~其中有一幕講述他獨自一人在房間內發狂,先是以頭撞牆,繼而亂擲亂踢東西,更把洗手盆大力扯掉。看此段時,被他以頭撞牆時那「澎」一聲嚇了一跳,心想,他看上去撞得那麼大力,又撞得那麼大聲,相信很痛。不過隨後又想,或許那只是後期加上去的聲效。至於那洗手盆,應該是拍攝前動了手腳,令它較易被扯出吧。

剛才上網看資料,才發現並非如此,且看:「The scene where Johnny Cash pulls the sink off the wall was not scripted. Joaquin Phoenix actually pulled it off the wall.」不是吧?!那是甚麼狠勁?徒手把洗手盆從牆上扯下?更可怕的是,原來那「環節」是他即興的,可想而知,他當時有多入戲。

還有他戒毒成功後,躺在床上,那淚痕似乾未乾的神情,以及他在台上散發的熱力,以及痴痴地凝望女主角的神情,太厲害了!筆者還未看Capote(冷血字傳),未能見識憑此片成為奧斯卡影帝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有多厲害,但可以肯定的是,鳳凰先生雖敗猶榮!(奧斯卡當晚,女主角Reese Witherspoon在台上領獎,致謝時提到:「I want to say thank you to Joaquin Phoenix who just put his heart and soul into this performance. His commitment and passion for this character and for this performance was just remarkable, and I feel so lucky to have gone on this journey with you. 」台下即時掌聲如雷,可見他的演出已獲得肯定。)

看此片時,除了受到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觸動外,亦深感父母對子女的影響。片中Johnny Cash的父親蠻不講理,公然偏愛長子Jack,處處挑剔Johnny Cash,導致Johnny Cash一生都活在亡兄的陰影下,即使已名成利就,仍無法真正地肯定自我。June Carter的父母出場不多,但從Cash及Carter兩家感恩節聚餐時的對話可見,他們是對開明的父母。此外,聚餐期間,Johnny Cash被父親挖苦,指他令拖拉機被卡著後便置之不理,於是他便發瘋似地要把拖拉機從泥坑中駛出。當Johnny Cash還在發狂似地跟拖拉機糾纏時,聚餐已結束,June Carter的父母亦已上了車,而當June Carter正打算上車時,她的母親跟她有這樣的對話:
June的母親:You should go down there to him(即Johnny Cash), June
June:Mama? (語帶疑惑)
June的母親:He's all mixed up.
June:I am not goin down there, if I go down there...
June的母親:You're already are down there, Honey

女兒對Johnny Cash的感情,稍為關心女兒的母親,也不難注意到。但女兒人靚聲甜,善解人意,雖然曾經離婚,但要「嫁得好」也不會太難的,而即使攀不上腰纏萬貫的大老爺,至少也未至於要被瘋瘋癲癲的過氣歌手糟蹋。June的母親卻沒有這種思想,不單不阻止女兒跟Johnny Cash交往,更一言警醒夢中人,都已經泥足深陷了,既然已不能自拔,何不扶愛郎一把,結束這拖拖拉拉的局面?

隨後便看到Carter一家三口總動員為Johnny Cash戒毒,看的時候,覺得那幕的感人程度絕不遜於愛情線的情節。片中的June Carter固然是值得敬佩的女性,獨立、有原則、有智慧、有才華,但她的家人背後給她的支持也是難能可貴的。

文章有價

李安獲奧斯卡導演獎後,幾乎每天都見報,看得人很累。

看冷門片的好處,是不用承受眼見喜歡的東西被渲染的打擊,不用看到報章聲稱男主角指責導演領獎時沒有向他致謝,亦不用一開收音機,便聽到有人把Twins的「你做牛仔 我做牛仔身邊吉蒂」跟電影扯上關係。

自從《斷背山》成為話題後,人人都在談論李安,彷彿「斷背山=李安」,全片只有他一人的功勞。《斷背山》的成功,導演固然功不可沒,但筆者斗膽說一句,沒有Brokeback Mountain這原著小說,沒有Larry McMurtry及Diana Ossana的改編劑本,便不會有這所謂的「華人之光」。大家耳熟能詳的「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本就來自原著小說,電影中不少感人情節,亦是兩位編劇後加的。

李安是華人,而原著作者及兩位編劇均是「洋人」,本地傳媒報導時有所偏廢,也算情有可原。但頒獎禮熱潮冷卻後,當大家再談論此片時,又會否仍然只歸功李安一人呢,又會有多少人記得編劇的名字?

忽然有感,想引一段《南海十三郎》的對話:
十三郎問唐滌生:老想成名!為甚麼要做個名編劇呀?
唐滌生:我要證明文章有價。再過三、五十年,沒有人會記得那些股票、黃金、錢財,世界大事都只是過眼煙雲,可是一個好的劇本,過了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賞,就算我死了,我的名字我的戲,沒有人會忘記。這就叫做文章有價。

可惜,文章有價,文人攝灶罅。

後記:友人一聽到「攝灶罅」一詞,便立刻把它解作「嫁唔出」,但其實「攝灶罅」在現代漢語詞彙中解作「塞進灶底下」,引申意是「指東西沒有用」,喻意是「女子嫁不出去」,可見「攝灶罅」有「乏人問津」的意思,「嫁唔出」只是其狹義而已。

3/09/2006

Jake Gyllenhaal

播Oscar那天要上班,所以託了家人代為錄影。早上錄,晚上也錄,以策安全。

本來不打算看晚上的重播,因為反正已知結果,又已錄影,慢慢看也不遲。但後來還是不禁開了電視來看。看的時候已是中段。

開始了看不久,便到Jake Gyllenhaal上台做嘉賓,真有緣!他念稿時一臉正經,口音不像在Brokeback Mountain重,因此筆者也很留心聽。怎料他中途突然停了兩三秒,然後來個梨渦淺笑,殺了筆者一個措手不及,以致忍不住笑了出來。當時在電視機附近的家父見狀,說著:「呢節好好笑o架?我又睇o下先」,便走到電視機前看,不到一分鐘,說了句「都唔好笑o既...」,便揮袖而去。奉勸各位家長,「細路仔」睇電視,大人唔好多事幹。

筆者喜歡的,應該是Jake Gyllenhaal演的Jack Twist,而非Jake Gyllenhaal本人,不過沒有他本人,便沒有他演的人物,所以對他本人也很有好感。今天上網找他的東西看,發現原來很多人因Brokeback Mountain而喜歡他呢。留言版上,其中一個討論他的眼睫毛的話題,足足討論了近六百頁(每頁約十個留言),很恐怖~~~

瀏覽期間,有兩項驚人發現:
1)他曾就讀哥倫比亞大學!!!(不知道筆者為什麼這麼雀躍的話,請看《十年一覺電影夢》一文)不過讀了兩年,便因拍戲而退學了。
2)他好像也喜歡狼狗(雖然不知相中的狗是不是他養的,但知道他有養狗,因為IMDB說:「His favorite book is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he has two dogs, Atticus and Boo named after the novel's main characters.」




<--筆者的愛犬











另外還有些花邊新聞:
3)他的好友是Natalie Portman(乃筆者覺得最有氣質的年輕女演員,而且多才多藝,能演能舞,拍戲的同時在哈佛念心理學,據聞精通希伯來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及少許西班牙文,最重要的,是她跟Johnny Depp 是同一天生日)
4)奧斯卡舉行前夕,他跟Heath Ledger及其他獲提名的演員出席午餐聚會,記者要求他們二人合照,以下是傳媒的報導:「Jake Gyllenhaal was perfectly willing to pose for photos with Brokeback Mountain costar Heath Ledger, but Ledger refused. Finally, Jake gave up, and good-naturedly advised anyone who wants to see the two together to go and see the movie. 」當然這些報導不盡可信,但娛樂版記者從來都愛「隱善揚惡」,Heath Ledger是否如此冷淡不得而知,但Jake的態度應該真的是友善的,否則唯恐天下不亂的娛樂版記者不會把他寫得這麼好。雖然不知當時實際環境如何,但仍然頗欣賞他打圓場的方式。

本來打算看他的Jarhead(平頭日記),但油伯已把它落畫了,油伯,你太狠心了!

唉...我又墮落了~~~

3/05/2006

Brokeback Mountain(演員篇)

要用一句電影對白來描述打工後的生涯,應該會是Jack Twist的「There ain't never enough time, never enough.」

Brokeback Mountain的觀後感,寫到中段,便擠不出時間來繼續寫。都怪自己廢話太多,寫前半後時已花了太多時間。

正如張愛玲所說,「成名要趁早」,寫文章也要趁早,所以今天把握最後機會在此先寫本片的演員部分,否則明天奧斯卡頒獎禮舉行時,他們「一個唔該」拿了獎,對他們的任何褒揚都變成馬後炮了。

不過讚頌的說話,即使是現在說,也已經是馬後炮。自問具備多年「仔迷心竅」經驗的筆者,已練出一身專門留意二三四五線演員的功夫,不過早前看Heath Ledger及Jake Gyllenhaal參演的電影時,卻走漏了眼。待他們現在揚名立萬,才後知後覺,失「察」失「察」~

約一個月前,當時此片還未在香港上映,但文化科老師因為身兼影評人,所以已優先看了。她在下課前,推介同學看此片,在大家都在埋頭收拾行裝,準備走人時,她還突然「調皮」地加了一句:「兩個男主角都好靚仔。」向來滿口都是文化理論的學者,忽然吐出如此「仔迷心竅」的句子,令筆者對兩名男主角充滿期待。

回家上網查看男主角的資料,發現原來二人的電影過往都曾看過。

<--Jake Gyllenhaal as Donnie Darko in Donnie Darko

先說演Jack Twist的Jake Gyllenhaal吧。只看過他一部電影,那就是Donnie Darko(死亡幻覺,2001)。那是一部科幻片,故事講述...不好意思,其實看完也一頭霧水,所以實在說不出來。Jake演的是男主角Donnie Darko,佔戲極重,基本上整個故事都是圍繞著他而發展的。他的角色好像是受某些似是而非的幻覺操控,因此經常迷迷糊糊,看上去自當毫無神采。



Jake Gyllenhaal as Jack Twist in Brokeback Mountain-->


看完Brokeback Mountain後,也不知道應該感激李安把Jake的魅力發掘了,還是驚訝Jake突然魅力大增,又或者盛讚他當年把自己的魅力隱藏得那麼好。電影一開場時,看到他那白白圓圓的臉,加上一雙睫毛又濃又長的大眼睛,便覺得他不如文化科老師所說般「靚仔」,至少不符合筆者的審美準則。但隨著劇情發展,便越來越得他散發著一股靈氣,他演的Jack,得不到所追求的愛情,但沒有「My Love My Fate」式的自製悲情,而只是默默地等待著,抓緊每分每秒跟Ennis共處的時刻,到終於再承受不了,便徹徹底底地跟Ennis說個清楚明白。看電影的時候,也不禁跟Ennis一樣,對Jack越來越著迷,覺得他的眼神多麼真摰,舉手投足都那麼楚楚動人(不是楚楚可憐)。可惜他在片中紅顏薄命,導致在現實中淪為男配角。



<--Heath Ledger as Sir William Thatcher/Sir Ulrich von Lichtenstein in A Knight's Tale

至於Heath Ledger,過往看過他的A Knight's Tale(狂野武士,2001)及The Brothers Grimm格林兄弟幻險記,2005)。他在狂野武士中,演一名狂野武士,青靚白淨靚靚仔仔年少輕狂;但到了格林兄弟幻險記,卻變成了樣子怪雞,性格更怪雞的「神棍」。不看名字的話,根本不會察覺兩個角色是同一名演員釋演。

Heath Ledger as Jacob Grimm in The Brothers Grimm-->

Brokeback Mountain前,都他的期望比Jake Gyllenhaal大。畢竟單憑當年看狂野武士的印象,也覺得他尚算外型俊朗的。不過,一開場,竟發現還未到中年的他已發福不少,加上那一身「sip衫」的牛仔打扮,對看不慣這種打扮的筆者來說,真的型格指數急速下跌。加上他一開口,那一腔特製口音,套用某網友非常傳神的描述,是「含住個包講野」,根本聽不懂他在說甚麼。

不過,可能正因為他這次給人的感覺,跟過去的角色很不同,因此也有點驚喜。內斂的角色不易演得出色,我也不敢說他演得很好,但至少看的時候感到很自然,沒有覺得他跟書中的Ennis格格不入。而且隨著故事發展,越看越覺得他有「中坑」味,這對一名只有廿多歲、而且有幾分姿色的男演員來說,算是難能可貴了。

<--Heath Ledger as Ennis Del Mar in Brokeback Mountain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跟筆者最欣賞的男演員之一,無論演奸角、慈父及易服癖者都入型入格的偉大澳洲演員Hugo Weaving是同鄉之餘,更在同一天生日,註定筆者跟這天生日的澳洲男演員有緣。(|||)

花邊新聞:Heath Ledger拍 Brokeback Mountain時.跟在片中演他妻子Alma的女演員Michelle Williams戲假情真,成為情侶,生了女兒Matilda,而且讓Jake Gyllenhaal 當她的教父。小女孩長大後,如果有機會看此片,看著父親與教父這對「銀幕情侶」的演出,那情景應該頗有趣。

3/03/2006

十年一覺電影夢

前天逛書局,看見李安的傳記《十年一覺電影夢》,這本零二年已出版的書,竟跟新書一起放在店內最當眼的位置,可見李安今期有多紅。

一看到這書名,便想起自己約兩星期前發的夢。夢境中自己參加抽獎,抽中了去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的機會。如果真的有「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回事的話,那麼可能我真的恨讀書恨瘋了。

不過,為什麼偏偏是哥倫比亞大學呢?應該是恨入電影大師輩出的NYC及UCLA,或者本地薑徐克讀的Texas,哥倫比亞大學嘛,想來想去也想不到跟那些電影人有關係,唯一想到的,是N年前看Lord of the Rings的訪問,Elijah Wood(演Frodo的那位演員)曾表示希望重返校園,而心水選擇是到哥倫比亞大學讀英文。噢,原來我潛意識是希望跟Frodo做同學~(跟他一起讀Tolkien的話,相信會頗有趣的)

那個夢頗真實,得知中獎後,先是歡天起地,繼而是打點一切,購買衣物啦,辦手續啦,通知朋友啦...最最最逼真的,是我居然打聽宿舍附近有沒有影碟舖,而且擔心即使有租電影看的地方,租到的都是VHS,而宿舍沒有錄影機可放映。這本性大顯現的舉動,令夢境增添了幾分真實感。

不過,多真實的夢,也有夢醒時份。夢醒了,考慮的便不再是附近有沒有影碟舖的問題,而是生活逼人,工作磨人,如何才可以騰出時間看戲。

3/02/2006

書名

今早終於在沒有喝「葡萄X」的情況下不飄移,因為終於再次碰到有興趣的題材。

這次要譯的,是有關英國國際讀書日的讀者調查,受訪者選出了十本結局最得他們歡心的小說,以及十本他們最想改變結局的小說。榜上有名的,有很多更是已被改編成電影或劇集.筆者看過的有:Pride and Prejudice, Anna Karenina,Wuthering Heights, Gone with the Wind及The English Patient。

小說跟電影是筆者兩大至愛,放在一起,能不興奮乎?於是便抖擻精神,高高興興地譯起來。譯的同時,要不斷找那廿本小說的中文譯名,像《Pride and Prejudice》及《Jane Eyre》這些當然不用找也懂,但有些卻是不單不懂,而且找來找去也找不到。介乎兩者之間的,是找到中文譯名,但譯名不只一個,因此苦煞思量,不知該選那一個。

主要的分別,是台灣跟內地譯法不一。過往也有留意中台片名的不同譯法,書名卻沒有怎樣留意。今次發現的,是《A Room with a view》,台灣譯作《窗外有藍天》,意思相近之餘,「藍天」一詞亦為名字抹上色彩,內地則直譯作《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倒有點像地產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