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掉的電腦仍未歸家,已半個月沒有更新這裡。
期間曾多次心癢癢想寫,尤其是看完電影後。但衝勁被時間沖淡後,便又覺得想寫的東西其實無聊得很,沒甚麼好寫。
想起當初有意在網上寫東西,是因為對史丹利五及Ita的敬佩。自己因為他們的文章,認識了不少電影,因此也希望仿傚他們,跟自己的朋友,甚至網路上的有緣人,談談電影。
現在這個網誌是第三代的「鍾戲十足」,第一代是自製的電影小書,內容只談及Lord of the Rings及Matrix,而且用作交功課。第二代是2005年開始在OpenDiary寫的,但當年有「中文打字障礙」,結果大部分文章都是只有題目(全是片名),沒有內文,有內文的那些,也只是寥寥數句。
後來決心要寫電影,便捨棄了第二代「鍾戲十足」,搬到這裡重新出發。因為才疏學淺,加上偏好無聊事物,於是決定以寫觀影感想為主,只求記下及分享自己觀影時或觀影後的所思所感。
但近日漸漸發覺,寫網誌也非想像中那麼「個人」的事。上個月到書局見工,跟那名面試官說,我熱愛電影,亦有在網誌上寫電影,豈料他問:「咁多唔多人睇?」那一刻,這裡經常出現的「0 COMMENTS」便浮現眼前,我猶豫了一會,有點難為情地答:「其實都無乜人睇。」那面試官便好像沒興趣問下去。
類似的難答問題,昨天又再出現,對方(這次不是面試)得知我有寫blog時,問:「咁o係邊度link到你個blog?」我霎時間也不知如何回答,呆了片刻後才說:「好似無人link過我。」
大概初中開始,我便發覺相比起說話,以文字表達自己,讓我有較大的安全感,那時即使是跟熟悉而且每天相見的好友,也會有書信往來,心事是寫多於說。原因是甚麼,我想了很多遍,我想,我未必是很喜歡寫,只是害怕說而已,害怕說錯話,害怕說悶話,害怕說廢話...相比於說話,寫字有較多時間前思後想,無疑較適合怕事的我,更重要的,是我不會看到人家的即時反應,不會看到對方悶得哈欠連連,甚至對方眼尾也沒有看過我的文字,我也不會知道。
對於我這種想說又怕說的人,網路世界有點像復康中心,讓我慢慢衝破表達自己的心理障礙。在網誌上,要說的可以放心說(當然是指可以公開的那些),由於別人都是在我寫好要寫的東西後才可回應,我寫的時候便不會因為看到或在猜對方的反應而自亂陣腳。
不過,逃避確非良策,對於別人的反應,的確是「避得一時唔避得一世」。有時,沒有回應,亦是一個反應。
7/30/2006
7/14/2006
書亡人茫
家中電腦壞了,這篇是在漫畫cafe打的。
前天在漫畫cafe看了《EX-am》連載的《Deathnote》,終於看了結局。
一直很想知這故事怎樣完,但又不想它完。
現在看到它這樣完,很失望。發覺它完了,很失落。
大結局的一期將會在約兩星期後的動漫節發售,待我買回來翻看後,再詳寫感想吧。
剛才上網,在維基百科發現,《Deathnote》原來是有前傳的:
很想看。
30/07後記:此篇原名是「書亡人亡」,意即《Deathnote》完了,我也好像隨它而逝。後來怕「人亡」可能會令讀者誤以為是指書中人物死亡,才改為不會引致此誤會的「書亡人茫」,但時至今日,仍覺此名太牽強。
前天在漫畫cafe看了《EX-am》連載的《Deathnote》,終於看了結局。
一直很想知這故事怎樣完,但又不想它完。
現在看到它這樣完,很失望。發覺它完了,很失落。
大結局的一期將會在約兩星期後的動漫節發售,待我買回來翻看後,再詳寫感想吧。
剛才上網,在維基百科發現,《Deathnote》原來是有前傳的:
在JUMP 2003年本誌36號,曾刊載一樣以「死亡筆記」為名的單篇作品,在連載作品出現後常常被稱做前傳。主要的登場人物只有死神流愚出現在連載作品。
名稱 職業 性格 備註
鏡太郎 13歳的中學生 膽小、內向 被欺負的孩子,本作的主角
三浦 13歳的中學生 軟弱膽小 被欺負的孩子,和太郎同年級
山中 中年刑警 深思熟慮 覺得這件事和過去的很類似
高木 年輕刑警 正義感強 仰幕山中前輩
流愚 死神 快樂的旁觀者 龐克風的打扮
劇情
鏡太郎在放學途中撿起一本筆記本,用它來寫日記。隔天,名字被自己寫進筆記本的同學們竟然死掉了。後來他才知道,原來這本筆記本是死神流愚所掉落的「死亡筆記」。
過去遇到類似事件的刑警,開始調查其他的同學。焦慮的太郎最後使用了「死亡橡皮擦(デスイレイザー,Death Eraser,連載作品中未出現)」將他們的名字擦掉,於是被殺掉的同學再度復活了。但是,沒過多久,他們和兩名刑警在鏡太郎完全沒有使用筆記本的請況下再度死亡......
得知因為路克遺失了筆記本,自己的周圍還有一個「使用筆記本的人類」,鏡太郎急著尋找犯人......
筆記使用規則
基本上和連載作品相同,主要不同點在於:
名字被寫上筆記本後,可以使用「死亡橡皮擦(デスイレイザー,Death Eraser)」擦掉名字,被殺的人將會再度回到人間。但如果遺體被火化了,則橡皮擦沒有效果。
雖然不建議,但在筆記本封面寫上自己的名字是不會死的。
筆記本的封面被撕掉後,就沒有死亡筆記的效果。
筆記本的頁數會用完,需要和死神另外索取。
並沒有規定死神「至少要持有一本筆記本」。
並沒有死神之眼、放棄所有權等詳細規定。
很想看。
30/07後記:此篇原名是「書亡人亡」,意即《Deathnote》完了,我也好像隨它而逝。後來怕「人亡」可能會令讀者誤以為是指書中人物死亡,才改為不會引致此誤會的「書亡人茫」,但時至今日,仍覺此名太牽強。
7/02/2006
英格蘭與巴西
上屆,英格蘭對巴西一戰時,跟一眾同事趁午飯時間到商場觀戰,不大看足球的我亦跟大家興高采烈地抬頭看著那大電視。
今屆,英格蘭與巴西分別作賽時,為了工作別過友人後回家睡覺,不大看足球的我上班時卻若有所失地低頭看著那舊電腦。
那年,我們為了看球賽,而懶理工作,午飯時間過了個多小時後才回到公司。
今年,我為了保著工作,而放棄球賽,準時起床乘了個多小時車才返回公司。
今屆,英格蘭與巴西分別作賽時,為了工作別過友人後回家睡覺,不大看足球的我上班時卻若有所失地低頭看著那舊電腦。
那年,我們為了看球賽,而懶理工作,午飯時間過了個多小時後才回到公司。
今年,我為了保著工作,而放棄球賽,準時起床乘了個多小時車才返回公司。
6/28/2006
井底之蛙
昨晚突然興起,到處去看人家的Blog。平日看的時候,很多時看完後也會自慚形穢。昨晚可能看得太多,而且有很多也是從人家的連結那裡初次接觸的,頓時覺得,網路上真的臥虎藏龍,同時亦更覺得自己真的無知得很。
無知的人,應該可分三大類吧:第一類是覺得無知並無不妥,因此即使自覺無知,亦仍然活得自在;第二類是覺得不可無知,但又不自覺自己是無知,因此也活得自在;第三類則是第一、二類的混合版,覺得不可無知,但又自覺無知,因此活得不自在。
我想,我應該是第三類人吧。終日希望自己脫離無知的行列,但卻廿多年來一直在這井底打滾。
早前旁聽文化研究的課時,老師說,根據過往經驗,往往來自歷史、心理等學系的學生,寫文化研究的的論文時,都較文化研究系的學生寫得好,原因是他們在所專修的範疇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大多有精闢的分析角度,而文化研究系的學生卻因學的東西較雜亂而導致分析時無從入手。
而我呢,恐怕連雜亂的程度也未到,雜亂也至少要有點東西才可以亂,而我,經歷三年「實用課程」後,仍是腹無半點墨水,想亂也亂不來。
認識的人當中,也有上述的第一、二類人,有時也好生羨慕他們的。假如即使如何掙扎,仍然是離不開井底的話,或許不知道自己正身處井底比較好。就像Matrix的Cypher,脫離Matrix後,看到現實的苦況,感到自己難以改變甚麼,於是出賣Morpheus等人,為的只是重返Matrix,重過那無知但安穩的生活。他那句「Ignorance is bliss.」(無知是福氣),其實,我是頗同意的,假如無知之餘又對自己的無知無知的話。
一直也殘存一點希望,期望終有一天可以爬出井底。不過,畢業後工作越久,便越覺乏力。今天看彭浩翔在蘋果日報的專欄,題目是《冇時間》,當中有這數句:「要是你覺得唸書時也忙至喘不過氣的話,那窮你一生也無法找到空閒時間 ,在大學唸書 ,今天要你看部電影、讀本課外書也沒時間,將來打工搵食,你更會賤務纏身,連祖宗山墳也沒暇去掃。」
大學三年,因為所選的科目重小聰明而輕大智慧,因此倒也不怎麼忙,輕輕的,便錯過爬井的大好時機。早前寫半熟爸爸觀後感時,談到「重頭再來」的問題,的確,已經不能重頭再來了。
或許,我曾經有過爬出井口的機會。

不過,卻自己親手摧毀了。即使是因為受了別人影響而放棄,但最終決定放開手的,仍是自已。
這段日子一直在密謀轉工,友人見我仍在找「全霉」工,以為是堅持理想,實情卻非那麼熱血的,我只是,很怕繼續在懊悔中活下去。
無知的人,應該可分三大類吧:第一類是覺得無知並無不妥,因此即使自覺無知,亦仍然活得自在;第二類是覺得不可無知,但又不自覺自己是無知,因此也活得自在;第三類則是第一、二類的混合版,覺得不可無知,但又自覺無知,因此活得不自在。
我想,我應該是第三類人吧。終日希望自己脫離無知的行列,但卻廿多年來一直在這井底打滾。
早前旁聽文化研究的課時,老師說,根據過往經驗,往往來自歷史、心理等學系的學生,寫文化研究的的論文時,都較文化研究系的學生寫得好,原因是他們在所專修的範疇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大多有精闢的分析角度,而文化研究系的學生卻因學的東西較雜亂而導致分析時無從入手。
而我呢,恐怕連雜亂的程度也未到,雜亂也至少要有點東西才可以亂,而我,經歷三年「實用課程」後,仍是腹無半點墨水,想亂也亂不來。
認識的人當中,也有上述的第一、二類人,有時也好生羨慕他們的。假如即使如何掙扎,仍然是離不開井底的話,或許不知道自己正身處井底比較好。就像Matrix的Cypher,脫離Matrix後,看到現實的苦況,感到自己難以改變甚麼,於是出賣Morpheus等人,為的只是重返Matrix,重過那無知但安穩的生活。他那句「Ignorance is bliss.」(無知是福氣),其實,我是頗同意的,假如無知之餘又對自己的無知無知的話。
一直也殘存一點希望,期望終有一天可以爬出井底。不過,畢業後工作越久,便越覺乏力。今天看彭浩翔在蘋果日報的專欄,題目是《冇時間》,當中有這數句:「要是你覺得唸書時也忙至喘不過氣的話,那窮你一生也無法找到空閒時間 ,在大學唸書 ,今天要你看部電影、讀本課外書也沒時間,將來打工搵食,你更會賤務纏身,連祖宗山墳也沒暇去掃。」
大學三年,因為所選的科目重小聰明而輕大智慧,因此倒也不怎麼忙,輕輕的,便錯過爬井的大好時機。早前寫半熟爸爸觀後感時,談到「重頭再來」的問題,的確,已經不能重頭再來了。
或許,我曾經有過爬出井口的機會。

不過,卻自己親手摧毀了。即使是因為受了別人影響而放棄,但最終決定放開手的,仍是自已。
這段日子一直在密謀轉工,友人見我仍在找「全霉」工,以為是堅持理想,實情卻非那麼熱血的,我只是,很怕繼續在懊悔中活下去。
6/26/2006
Long time no see
昨晚明明把八月列作動畫月,豈料...今天已按捺不住,連看了三集EVA~
片首曲一響起,那久違了的感覺突然浮現了
想當年也是下午四、五時左右在電視看此動畫的
連看三集後,家人便回來了,只好暫停,但從前所看的動畫卻不斷從腦海中湧出來,只好去youtube找點慰藉,找到了這個:
這首歌是Slam Dunk中我最喜歡的,相信是因為我對三井浪子回頭那一幕念念不忘。
前天跟友人逛信和時,看到久違了的幽遊白書,儘管不覺得它的歌曲特別動聽,但也找來緬懷一番:
原來,已過了這麼多年了。
片首曲一響起,那久違了的感覺突然浮現了
想當年也是下午四、五時左右在電視看此動畫的
連看三集後,家人便回來了,只好暫停,但從前所看的動畫卻不斷從腦海中湧出來,只好去youtube找點慰藉,找到了這個:
這首歌是Slam Dunk中我最喜歡的,相信是因為我對三井浪子回頭那一幕念念不忘。
前天跟友人逛信和時,看到久違了的幽遊白書,儘管不覺得它的歌曲特別動聽,但也找來緬懷一番:
原來,已過了這麼多年了。
6/25/2006
八月--動畫月

一直也很想翻看的動畫系列,今天收到它的DVD作生日禮物呢,呵呵,過了七月的「貝托魯奇斯洛夫斯基」月,八月便成了動畫月,有EVA,還有Monster,還有可能會借到的高智能方程式,嘩哈哈~~~
一直想買來翻看的,還有Slam Dunk及幽遊白書,不過太貴,還是留待他朝發達時才自己買吧。
昨晚跟友人逛信和,多了很多動漫精品店呢,很多Bleach的東西都很有型~!(例如早前提過的扭蛋)呀...我不想提早破產~~~
一想起七、八月的節目,便興奮不已~
不過,一想起在生日當天被人變了性,便有點...
不過,其實我一直也覺得自己生錯了性別...
不過,正如Wyman的詞所說:「如果我是誰 必須根據 染色體的設計 埋藏內心的幼細 大概就要荒廢」
畢業作品展
連續兩年,去看「演藝電影電視畢業作品展」成了我的生日慶祝活動。去年是正日看的,今年則是正日的前一天看。
第一段片是著睡衣跳舞,四個處於人生不同階段的女性,為了所重視的人和事燃起過希望,亦經歷過失落,無論最終能否如願以償,最重要的,還是自己不輕易放棄。故事及表達手法樸實淡雅,片末交織著各角色起舞的情景,畫面很美,背後的意義亦教人動容。
第二段片是那年夏天.那片黑海,開場音樂好像是貝多芬的《Moonlight Sonata》,令我想起Gus Van Sant的Elephant,而看下去才發覺,兩片除了此曲外亦有相似點--描寫了青少年的鬱悶。另外,片中兩名男角的相依相擁,以及其中一人「啜朱古力棒」那仿如暗示的舉動,都跟Elephant中二男共浴的同性意味有點相像,但亦同樣令人莫名其妙。可惜故事有點拖著的感覺,主角在個別情節中亦表演生硬,令人難以體會片中人物的情懷。
第三段片是刻,是學生情侶分手多年後重遇的故事,故事及手法都是淡淡的,頗喜歡這份平實。
第四段片是走吧!60,六十歲的婦人因丈夫去世及女兒出國而過著獨居生活,經鄰居介紹而到老人中心報名入會,但入會後對年老、孤獨及死亡逼近而感到悶悶不樂。後來偶然結交了屋村內一名男童,一老一幼共渡了不少歡樂時光,婦人的鬱悶亦得以排解。此片談論老人問題時,棄用常見的沉重手法,而以輕鬆溫馨的情節交代,頗見清新,但略嫌配角的笑料太多,有點偏離了故事主線。
第五節是動畫片段,每段只有一兩分鐘長,可能我看不慣如此短的動畫,有點看不懂它們在說甚麼。加上看到3D動畫時,便不禁想起前公司,思緒飄到九霄雲外。
第六段片是樓上傳來的歌聲,男主角是精神病患者,因此某些情節亦疑幻疑真。不過同類片種太多,本片亦未見突圍之處。
特別放映的,是許學文執導的枉少年,描述校園暴力事件。此片奪得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鮮浪潮」最佳影片,但我還是較喜歡他去年在演藝的畢業作品緣衣,可能因為是題材的關係,總覺得該片有點杜琪峰那部PTU的感覺。
除了演藝外,去年亦看了浸大電視電影系及IVE電影專業培訓計劃的畢業作品展,發覺演藝的平均水準相對較高,決定往後繼續捧場,儘管它總是跟友人替我慶祝生日的時間相撞。亦但願有一年的生日,會看到自己的作品。
第一段片是著睡衣跳舞,四個處於人生不同階段的女性,為了所重視的人和事燃起過希望,亦經歷過失落,無論最終能否如願以償,最重要的,還是自己不輕易放棄。故事及表達手法樸實淡雅,片末交織著各角色起舞的情景,畫面很美,背後的意義亦教人動容。
第二段片是那年夏天.那片黑海,開場音樂好像是貝多芬的《Moonlight Sonata》,令我想起Gus Van Sant的Elephant,而看下去才發覺,兩片除了此曲外亦有相似點--描寫了青少年的鬱悶。另外,片中兩名男角的相依相擁,以及其中一人「啜朱古力棒」那仿如暗示的舉動,都跟Elephant中二男共浴的同性意味有點相像,但亦同樣令人莫名其妙。可惜故事有點拖著的感覺,主角在個別情節中亦表演生硬,令人難以體會片中人物的情懷。
第三段片是刻,是學生情侶分手多年後重遇的故事,故事及手法都是淡淡的,頗喜歡這份平實。
第四段片是走吧!60,六十歲的婦人因丈夫去世及女兒出國而過著獨居生活,經鄰居介紹而到老人中心報名入會,但入會後對年老、孤獨及死亡逼近而感到悶悶不樂。後來偶然結交了屋村內一名男童,一老一幼共渡了不少歡樂時光,婦人的鬱悶亦得以排解。此片談論老人問題時,棄用常見的沉重手法,而以輕鬆溫馨的情節交代,頗見清新,但略嫌配角的笑料太多,有點偏離了故事主線。
第五節是動畫片段,每段只有一兩分鐘長,可能我看不慣如此短的動畫,有點看不懂它們在說甚麼。加上看到3D動畫時,便不禁想起前公司,思緒飄到九霄雲外。
第六段片是樓上傳來的歌聲,男主角是精神病患者,因此某些情節亦疑幻疑真。不過同類片種太多,本片亦未見突圍之處。
特別放映的,是許學文執導的枉少年,描述校園暴力事件。此片奪得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鮮浪潮」最佳影片,但我還是較喜歡他去年在演藝的畢業作品緣衣,可能因為是題材的關係,總覺得該片有點杜琪峰那部PTU的感覺。
除了演藝外,去年亦看了浸大電視電影系及IVE電影專業培訓計劃的畢業作品展,發覺演藝的平均水準相對較高,決定往後繼續捧場,儘管它總是跟友人替我慶祝生日的時間相撞。亦但願有一年的生日,會看到自己的作品。
6/18/2006
post-HKIFF(未寫完)
今年受騎呢工作時間影響,在國際電影節錯過了很多電影,幸好不少片子都相繼上映或出碟,陸陸續續看回不少。過去一星期看的四部電影,居然全都曾在今屆HKIFF放映。
13/06
A Bite of Love
泰國 2006
港譯:再見流浪犬(HKIFF訂票手冊譯「好狗不見了」)
導演: Siwaporn Pongsuwan
主要演員:Navarat Techaratanaprasert
***含結局***
看了此片後的數天,家母突然問起:
母:你係咪睇左再見流浪犬?
我:係
母:喜劇定悲劇?
我:悲劇
母:咁梗係隻狗要死啦
我:唔係
母:咁梗係個主人死,跟住著狗坐o係度係咁等佢返啦
我:係
母:咁個主人梗係交通意外死啦
我:係
母:你睇o下?唔使睇都估到晒,仲睇黎做咩?
我:...
未看便已猜到劇情的電影,除非表達手法有過人之處,否則,的確沒有甚麼好看。
不幸地,此片故事大路之餘,表達手法亦頗老土,配樂太多太「露」,又常常加插煽情鏡頭(例如不止一次在那狗回望的一剎那用了慢鏡),煽情的配樂及慢鏡太多,看的時候感覺頗滯。女主角突然唱歌那一段也很嚇人,不是說她的歌喉,而是本來人狗獨處,在二人世界中嬉戲的情境便足以動人,卻突然加入突兀的歌曲,而且歌詞唱來唱去都是那幾句肉麻歌詞,歌詞內容亦已在畫面表達,累贅非常。
不過,由於本身是狗癡,所以總是對跟狗有關的電影感興趣,甚至連自己第一條自編自導自剪的短片,也是以家中愛犬當主角(實情是找不到人當主角|||)。因此,我對「狗片」的接受度是很高的,只要有些可愛狗狗走來走去,便已足以令我看得高興。加上本身有多年養狗經驗,亦不難對此片的某些情節產生共鳴,例如讓小狗輕咬自己的手指或穿了襪的腳板,以及把小狗放在書包帶回學校(我小時候總希望這樣做)。甚至片末看到那狗獨個兒坐在花園想著主人時,也令我不禁想起從前的愛犬而落淚。但儘管如此,還是不喜歡它的結局。
16/06
L' Enfant
法國 2005
港譯:半熟爸爸
編導:Siwaporn Pongsuwan、Siwaporn Pongsuwan
主要演員:Jérémie Renier、Déborah François
「半熟爸爸」指的,是片中的男主角Bruno。這名廿歲出頭的青年,一直跟女朋友Sonia過著游手好閒的生活。Sonia意外懷孕後,二人的生活更為拮据,Bruno本著「蠢人才打工」的信念,堅決不找工作,於是只靠典賣物品、甚至停呃拐騙為生。他的賺錢能力低,理財能力更低,所賺的錢往往左手來右手去。當可以賣的都賣了時,他便把心一橫,賣仔求財了。
原裝片名「L' Enfant」(The Child)比中文譯名有較多層次,既指Bruno所賣掉的兒子,亦暗指Bruno這個大不透的青年。他那只顧及時行樂而懶理將來的生活態度,可算是年輕人的專利,試問一個有家室的「正常」成年人,怎會在連三餐一宿都應付不了時,居然把錢花在皮夾克上?更厲害的,是Sonia質問他為何把兒子賣掉時,他竟若無其事地說:「我們可以再生過。」甚麼都可以重頭再來,這便是年輕人的本錢。
但真的凡事都可重頭再來嗎?片中的另一個「child」--Steve給了Bruno另一個答案。Steve是一個跟著Bruno當小混混的少年,二人一次搶劫失手,Steve被捕,Bruno卻剛巧逃過。雖然Steve未成年,但這次被捕,絕對會影響一生。這件不能輕易重頭再來的事,令Bruno覺悟到自己已鑄成大錯,於是,早已成年但遲遲還未成熟的他,作出了罕見的承擔--到警局自首。
Bruno的女朋友Sonia其實也是個「child」。她生下孩子後,回家時發現Bruno把房子租了給別人,只好到Bruno那山洞似的「竇口」找他。她質問Bruno租金到那裡去時,Bruno居意笑笑口地說用來買了身上匣件皮夾克,還沾沾自喜地問Sonia是否覺得好看。若果這對是中年夫婦,恐怕女方此時已破口大罵了,畢竟為了一己之「型」而妄顧一家之苦況實在幼稚得要命。不過,Sonia卻沒有怎樣發狂,只是嬉戲似地向Bruno擲了點沙石,然後二人便孩子似地在追逐。後來Bruno把典賣東西換來的錢買了件皮夾克給Sonia,明知買了皮夾克後,身家便所剩無幾,甚至不足以還債,但Sonia卻沒有阻止Bruno如此不理智地花錢,甚至歡歡喜喜地穿起這件以近乎全副身家換來的情侶裝,可見二人活脫脫就是一對率性而行的孩子。
Bruno把兒子賣掉後,Sonia終於醒覺,看清了Bruno這大孩子的不負責任,於是自己亦一下子成熟了,兒子回到身邊後,便肩負起母親的責任,細心照顧兒子的起居飲食。不過,這名母親其實也是個「半熟媽媽」,一看到這個賣仔求財的「半熟爸爸」時,照顧兒子時的成熟,一下子又被不理性的怒火掩蓋,於是,火遮眼的她居然拿刀去劈Bruno,劈不成,便趕他離去。及後每次遇到他時,也是視若無睹,不瞅不睬。
片末「半熟爸爸」搶劫失手後自首入獄,「半熟媽媽」到獄中探望,「半熟爸爸」流下淚來,然後二人相擁而泣。對於「半熟爸爸」,這世界不再是凡事都可以重頭再來,把兒子賣掉後再生過的兒子不會是原本的那個,犯事入獄後再重獲自由的那人亦不會跟從前一樣。對於「半熟媽媽」,早前的怒火亦已化為寬恕。一下子,二人都覺悟到自己不得不長大,亦發覺自己原來不知不覺間已是真真正正的大人了。
承擔和寬恕,正正便是成熟的表現,因此,「The Child」不只是一個孩子的故事,更是一個有關在心態上長大成人的故事。
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
美國 2005
港譯:你,我,他她他
編導:Miranda July
主要演員:John Hawkes、Miranda July
17/06
Vera Drake
英國 2004
港譯:地下觀音
編導:Mike Leigh
主要演員:Imelda Staunton、Richard Graham
13/06
A Bite of Love
泰國 2006
港譯:再見流浪犬(HKIFF訂票手冊譯「好狗不見了」)
導演: Siwaporn Pongsuwan
主要演員:Navarat Techaratanaprasert
***含結局***
看了此片後的數天,家母突然問起:
母:你係咪睇左再見流浪犬?
我:係
母:喜劇定悲劇?
我:悲劇
母:咁梗係隻狗要死啦
我:唔係
母:咁梗係個主人死,跟住著狗坐o係度係咁等佢返啦
我:係
母:咁個主人梗係交通意外死啦
我:係
母:你睇o下?唔使睇都估到晒,仲睇黎做咩?
我:...
未看便已猜到劇情的電影,除非表達手法有過人之處,否則,的確沒有甚麼好看。
不幸地,此片故事大路之餘,表達手法亦頗老土,配樂太多太「露」,又常常加插煽情鏡頭(例如不止一次在那狗回望的一剎那用了慢鏡),煽情的配樂及慢鏡太多,看的時候感覺頗滯。女主角突然唱歌那一段也很嚇人,不是說她的歌喉,而是本來人狗獨處,在二人世界中嬉戲的情境便足以動人,卻突然加入突兀的歌曲,而且歌詞唱來唱去都是那幾句肉麻歌詞,歌詞內容亦已在畫面表達,累贅非常。
不過,由於本身是狗癡,所以總是對跟狗有關的電影感興趣,甚至連自己第一條自編自導自剪的短片,也是以家中愛犬當主角(實情是找不到人當主角|||)。因此,我對「狗片」的接受度是很高的,只要有些可愛狗狗走來走去,便已足以令我看得高興。加上本身有多年養狗經驗,亦不難對此片的某些情節產生共鳴,例如讓小狗輕咬自己的手指或穿了襪的腳板,以及把小狗放在書包帶回學校(我小時候總希望這樣做)。甚至片末看到那狗獨個兒坐在花園想著主人時,也令我不禁想起從前的愛犬而落淚。但儘管如此,還是不喜歡它的結局。
16/06
L' Enfant
法國 2005
港譯:半熟爸爸
編導:Siwaporn Pongsuwan、Siwaporn Pongsuwan
主要演員:Jérémie Renier、Déborah François
「半熟爸爸」指的,是片中的男主角Bruno。這名廿歲出頭的青年,一直跟女朋友Sonia過著游手好閒的生活。Sonia意外懷孕後,二人的生活更為拮据,Bruno本著「蠢人才打工」的信念,堅決不找工作,於是只靠典賣物品、甚至停呃拐騙為生。他的賺錢能力低,理財能力更低,所賺的錢往往左手來右手去。當可以賣的都賣了時,他便把心一橫,賣仔求財了。
原裝片名「L' Enfant」(The Child)比中文譯名有較多層次,既指Bruno所賣掉的兒子,亦暗指Bruno這個大不透的青年。他那只顧及時行樂而懶理將來的生活態度,可算是年輕人的專利,試問一個有家室的「正常」成年人,怎會在連三餐一宿都應付不了時,居然把錢花在皮夾克上?更厲害的,是Sonia質問他為何把兒子賣掉時,他竟若無其事地說:「我們可以再生過。」甚麼都可以重頭再來,這便是年輕人的本錢。
但真的凡事都可重頭再來嗎?片中的另一個「child」--Steve給了Bruno另一個答案。Steve是一個跟著Bruno當小混混的少年,二人一次搶劫失手,Steve被捕,Bruno卻剛巧逃過。雖然Steve未成年,但這次被捕,絕對會影響一生。這件不能輕易重頭再來的事,令Bruno覺悟到自己已鑄成大錯,於是,早已成年但遲遲還未成熟的他,作出了罕見的承擔--到警局自首。
Bruno的女朋友Sonia其實也是個「child」。她生下孩子後,回家時發現Bruno把房子租了給別人,只好到Bruno那山洞似的「竇口」找他。她質問Bruno租金到那裡去時,Bruno居意笑笑口地說用來買了身上匣件皮夾克,還沾沾自喜地問Sonia是否覺得好看。若果這對是中年夫婦,恐怕女方此時已破口大罵了,畢竟為了一己之「型」而妄顧一家之苦況實在幼稚得要命。不過,Sonia卻沒有怎樣發狂,只是嬉戲似地向Bruno擲了點沙石,然後二人便孩子似地在追逐。後來Bruno把典賣東西換來的錢買了件皮夾克給Sonia,明知買了皮夾克後,身家便所剩無幾,甚至不足以還債,但Sonia卻沒有阻止Bruno如此不理智地花錢,甚至歡歡喜喜地穿起這件以近乎全副身家換來的情侶裝,可見二人活脫脫就是一對率性而行的孩子。
Bruno把兒子賣掉後,Sonia終於醒覺,看清了Bruno這大孩子的不負責任,於是自己亦一下子成熟了,兒子回到身邊後,便肩負起母親的責任,細心照顧兒子的起居飲食。不過,這名母親其實也是個「半熟媽媽」,一看到這個賣仔求財的「半熟爸爸」時,照顧兒子時的成熟,一下子又被不理性的怒火掩蓋,於是,火遮眼的她居然拿刀去劈Bruno,劈不成,便趕他離去。及後每次遇到他時,也是視若無睹,不瞅不睬。
片末「半熟爸爸」搶劫失手後自首入獄,「半熟媽媽」到獄中探望,「半熟爸爸」流下淚來,然後二人相擁而泣。對於「半熟爸爸」,這世界不再是凡事都可以重頭再來,把兒子賣掉後再生過的兒子不會是原本的那個,犯事入獄後再重獲自由的那人亦不會跟從前一樣。對於「半熟媽媽」,早前的怒火亦已化為寬恕。一下子,二人都覺悟到自己不得不長大,亦發覺自己原來不知不覺間已是真真正正的大人了。
承擔和寬恕,正正便是成熟的表現,因此,「The Child」不只是一個孩子的故事,更是一個有關在心態上長大成人的故事。
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
美國 2005
港譯:你,我,他她他
編導:Miranda July
主要演員:John Hawkes、Miranda July
17/06
Vera Drake
英國 2004
港譯:地下觀音
編導:Mike Leigh
主要演員:Imelda Staunton、Richard Graham
6/17/2006
天昏地暗
有興趣聚首一堂,看過天昏地暗嗎?
天昏套餐:十誡
日期:16/07(日)
地點:BC
時間:
第一、二誡-12:30pm
第三、四誡-2:30pm
第五、六誡-4:30pm
第七、八誡-7:40pm
第九、十誡-9:40pm
地暗套餐:藍白紅三部曲
日期:22/07(六)
地點:BC
時間:
藍-2:40pm
白-5:45pm
紅-7:30pm
天昏套餐:十誡
日期:16/07(日)
地點:BC
時間:
第一、二誡-12:30pm
第三、四誡-2:30pm
第五、六誡-4:30pm
第七、八誡-7:40pm
第九、十誡-9:40pm
地暗套餐:藍白紅三部曲
日期:22/07(六)
地點:BC
時間:
藍-2:40pm
白-5:45pm
紅-7:30pm
6/12/2006
實驗
1)背景
當了打工仔近一年,有感自由的時間不多,於是嘗試減少睡眠時間。
2)經過
在03/06至10/06的一星期內,每天不可睡多於六小時。
3)結果
-電影:03/06看了Der Krieger und die Kaiserin(漂流兩顆心)、08/06看了Match Point(迷失決勝分)、09/06看了The Da Vinci Code(達文西密碼)
-書:看了整本《The Da Vinci Code》及大半本《高高在下》
-其他:維持一貫上網時間、如常約會友人、照樣經常元神出竅
3)分析
-公餘時多做了想做的事
-工作時多喝了提神飲品
-實驗完的一天狠狠地睡了十多小時,但仍然累得要死
4)結論
只好繼續英年早睡
當了打工仔近一年,有感自由的時間不多,於是嘗試減少睡眠時間。
2)經過
在03/06至10/06的一星期內,每天不可睡多於六小時。
3)結果
-電影:03/06看了Der Krieger und die Kaiserin(漂流兩顆心)、08/06看了Match Point(迷失決勝分)、09/06看了The Da Vinci Code(達文西密碼)
-書:看了整本《The Da Vinci Code》及大半本《高高在下》
-其他:維持一貫上網時間、如常約會友人、照樣經常元神出竅
3)分析
-公餘時多做了想做的事
-工作時多喝了提神飲品
-實驗完的一天狠狠地睡了十多小時,但仍然累得要死
4)結論
只好繼續英年早睡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