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賦閒家中時期看的最後一部電影是14/12看的全家挈到爆,至於再次重拾行屍走肉生涯後,則在20/12看了如果‧愛,26/12看了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
Reinas
Spain 2005
港譯:全家挈到爆
導演:Manuel Gómez Pereira
本片是本屆同志電影節我最想看的電影,可惜還是錯過了,幸有油伯,油伯油伯,如何可以不愛它?
這部片跟我過往看過的同志電影很不同呢,印象中過往看過的同志電影沒有涉及同性婚姻的,不過本片雖看似以同性婚姻作主題,但主角似乎不是那五對準新人,而是他們的母親,難怪電影的西班牙原名是Reinas(即英語的Queens)。不明白中文片名為何會是「全家挈到爆」,其實挈的只有那些兒子,何來「全家挈」?還要是「挈到爆」?真令人費解。
片中故事主要圍繞五對即將結婚的男同志,各人在婚前都有不同經驗,有的婚前突然被外母登門造房,有的在婚禮前夕搭上了未婚夫的母親,有的則突然被父親罵作「死基佬」...五對新人加上各人的父母,十多個角色,縱橫交錯的故事線,難免容易令人看得亂。不過此片看來是走喜劇路線,一眾新人及其母親在一片吵吵鬧鬧中經已製造了不少笑位,所以若只求輕鬆惹笑的話本片也是合格的。
總覺得此片不是太「同志」,多位母親搶盡風頭不在話下,連五對新人的同志身份其實也可有可無,即使以異性新人取代,劇中大部分情節也是可以保留的。唯一可喜的是,同志電影向來多著重情慾,本片總算為同志電影另闢方向,令大家看著這幾對小戀人如何與外母鬥法,他們的母親又如何為兒子的婚禮東奔西跑,不自不覺間在同志的世界找到親切感,找到共鳴。
同場加映:其中一名男主角帶外母入住另一名男同志打理的酒店,外母踏進酒店,鏡頭便化作她的視線,四處張望,把酒店華麗的裝飾盡收眼簾,與此同時,觀眾聽到畫外音,是他們二人的對話(忘記了有沒有加插一兩個他們交談的鏡頭),當那外母讚賞完那酒店後,便問道:「這酒店是否只招待男同志?」接著,鏡頭便移到酒店按待處一名接待員身上,此時,我跟身邊友人幾乎同時低聲發出驚呼聲~實在太靚仔了!隨後一直期待這接待員再出場,可惜他是超級二打六,全片只出了數個鏡頭,其中一次出埸的時候,我初時有點懷疑那不是他,因為好像不及第一次出場時靚仔,但隨後當有客人查詢時,他立即展露迷人笑容,靚仔程度極速升空!今時今日,咁o既服務態度真係無得頂,難怪當我看了片末字幕,告訴友人該酒店是實景,並笑說該接待員可能真的是那裡的職員時,友人居然說願意山長水遠去「目及」靚仔~~~
如果‧愛
HK 2005
導演:陳可辛
主要演員:周迅、金城武、張學友
未看本片前,便經已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中文片名跟英文片名意思那麼不同?「如果愛」,直譯不是應該譯作「If Love」嗎?為什麼變成了「Perhaps Love」?If 跟perhaps的用法及意思應該不同吧。據我所知,「如果/If」作出假設或帶出條件句,「或許Perhaps」減輕肯定程度,怎樣看也不像是相等的,真怕自己多年來所學的原來是錯的。
說回片子本身,較常見的意見是說歌舞場面突兀,歌舞與情節格格不入,交錯剪接令故事太混亂,情節推進欠缺細緻位...
筆者本身頗喜歡看歌舞片的,雖然諸如Moulin Rouge!(情陷紅磨坊)等歌舞片經常被人批評內容空洞、陳腔濫調、欠缺深度,但我總覺得歌舞片受本身表達形式所限,有些障礙的確是難以跨越的。我們看舞台劇時懂得舞台上不能呈現一個真的天空、一棵真的樹、甚至一個真的環境,但我們懂得利用想像力,去把那簡單搭建的場景想像成真實的環境,我們懂得分辨如何去欣賞一齣舞台劇,如何去欣賞一齣電影,而不會在看舞台劇時批評「車,個景假o既」。
同樣地,靠歌曲表達的電影跟靠對白表達的亦很不同,以說話方式,一般人的語速是每分鐘180字,新聞報導員則高達每分鐘二百字以上,至於以歌唱方式,除非你唱的都是快歌,甚至rap,否則每分鐘可表達的字數實在有限。而說話很多時都是情節交代的關鍵,歌舞片的形式本就不適宜多說話,情節交代略欠豐富是情有可原的。但歌唱形式的表達手法不是也獨具優點嗎?以本片為例,當孫納開始打算靠勾搭男人上位時,「十字街頭」一曲響起,唱出孫納出賣自己的墮落歲月,歌曲末段反覆詠唱「世界本就邋遢 還有甚麼可怕 爽不爽一剎那 天堂地獄一家」,由於反覆詠唱,加上節奏逐漸加快加強,配上銀幕上燈紅火綠的背景及施展誘惑的舞蹈員,令這短短四句鏗鏘有力地道出孫納在「外面的世界」中沉淪,如果把歌舞形式換上平常的文藝片手法,可如何交代這一段?拍出孫納到處陪男人的片段嗎?還是以旁白/獨白/對白帶出?感染力又會如何?
基於上述原因,個人認為一個以歌唱方式表達的故事,成敗關鍵不在於歌中描述了多少細節,而是歌曲與影像的結合能否感動人。若果在動聽的旋律及流麗的影像配合下,寥寥數句歌詞便經已直闖觀眾心坎,那又何需大費周章去交代多餘的劇情?任何藝術創作皆講求取材,取材者,取捨也,說一部電影因為「無交代甚麼甚麼」所以不好看,其實是廢話,任何劇本也不能把所有人經歷的所有事交代,沒有交代某些事,有甚麼出奇?有甚麼值得批評?要批評的話,便講出沒交代那些情節對電影有甚麼實際影響吧。以所謂的理性,甚至只是拾人牙慧,去對一部電影指指點點,並不代表你懂得欣賞電影,更不代表你有多專業,只代表你沒有以感性去感受電影的能力。
說完嘗試維護普遍歌舞片的話後,現回到本片的歌舞場面。本片以說話及歌唱兩種方式互相交替,由於兩者的感覺很不同,導致觀眾容易覺得歌唱場面突兀。但只要細心留意兩者如何交替,便會知道這其實是別有用心的安排。馮禮慈曾指出,本片其實不算歌舞片,因為真正的歌舞片是全片對白全是唱出來的,而不會透過說話表達。而本片的歌唱部分,其實全都屬於片中的「戲中戲」(毋忘我),戲外的情節,全都是以說話方式進行,因此,嚴格來說,本片不是歌舞片,而是一部講述歌舞片的文藝片。
弄清歌唱部分及說話部分的劃分後,便更容易深入了解本片的主題。先重溫本片的大致結構:
如果愛(下簡稱為片1):人物-孫納、林見東、聶文, 屬於片中的真實世界
毋忘我(下簡稱為片2):人物-小雨、張揚、班主,屬於片1中的虛構世界
戲中戲的結構並非甚麼新鮮構思,在經常跟本片被拉上關係的Moulin Rouge!亦是用此敘述手法,故此看上去沒有甚麼特別,但本片的戲中戲安排其實比Moulin Rouge!的安排複雜,而且跟本片的主題其實是緊扣的。
片1是戲,片2是戲中戲,這是最清楚易明的層次,但本片其實還有許多其他層次:
1)戲中戲的不只是片2,片1中孫納初次重遇林見東時說不認識他,是做戲嗎?林見東向孫納盡訴十年來對她的思念,但原來只是為報仇而做的戲(儘管當中可能有真的情感,但仍算是做戲)。
2)片2亦非完全的戲中戲,班主打了小雨一把,張揚癡癡地望著小雨時的眼神,小雨選擇了張揚後放開了班主的手,讓他墮下,是片2的劇情?還是片1人物的真感情?
3)片1亦不完全是戲的世界,片中曾志偉那句「他愛她,她愛他,她也愛他,他又愛她- 這樣才是愛情片嘛!… 觀眾喜歡看嘛!」,以及聶文被問及轉拍歌舞片是否想開拓商業市場,這些彷彿都是連接片1與我們所處的現實的橋樑。
環環相扣、虛實相間、真假難分的情節,正呼應了Monty(池珍熙)在一開場時所說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不知道為何不知不覺間為本片寫了那麼多字,其實我對本片的感覺只是一般。畢竟,導演及其他參與製作者花心血是一回事,觀眾能否被感動是另一回事。選角方面,三位主角各有所長,周迅演得,金城武睇得,張學友唱得,一次過滿足晒所有願望。(以上只列舉各人最突出的一方面,當然金城武亦演得,周迅亦睇得,等等)
在片末字幕看到夕爺的名字,回家上網查看,發現他有份填詞,原來《外面》是他填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出去會不會失敗
外面的世界特別慷慨
闖出去我就可以活過來
留在這裡我看不到現在
我要出去尋找我的未來
下定了決心改變日子真難捱
吹熄了蠟燭願望就是離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出去會變得可愛
外面的機會來得很快
我一定找到自己的存在
一離開頭也不轉不回來
我離開永遠都不再回來
不是馬後炮,知道是他填才讚,其實看電影時已被此曲吸引。當周迅那略帶沙啞的聲線娓娓唱出孫納這少女憧憬外面的世界時,在銀幕上我們可以看到現實並非如此美滿,滿心歡喜去找製片,打算跟他去美國的孫納,最終失意而回。歌詞中越是充滿希望,與孫納所處的窘境的對比便越大,理想與現實越是背道而馳,便越令人心酸。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孫納一身紅衣,彷彿就像她心中那熾熱的理想,到頭來被製片離棄,回到家前躺在雪上,紅衣與白雪剛好是視覺上的對比,熾熱的心最終還是抵不住冰冷的世界,幸好那時有林見東。
說起紅衣,孫納聽完林見東在錄音帶中所表露的復仇心態後,獨個兒坐在雪地發呆,那時的她也是穿紅衣的。林見東把她熾熱的心喚醒了,但原來只是一場空,她又隻身回到冰冷的世界,幸好這次還有林見東。
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
UK/US 2005
導演:Mike Newell
主要演員:Daniel Radcliffe、Emma Watson、Rupert Grint
不知我是否憎人富貴,很多時一些本來喜歡的人/物,會因為他/它突然大紅大紫而不再喜歡,甚至討厭。猶記得在Fellowship of the Ring上映前的兩個月,在網上看它的預告片,一看便被那金髮精靈吸引了,由於不知道他的名字,故在看小說時努力留意精靈的出場,希望知道那一個是他。到電影終於上畫時,看的時候覺得他演技甚生硬,但因為靚他有bonus,所以也不甚介意。怎料這本來寂寂無名的小子居然搖身一變成為萬人迷,眼看各地少女為這虛有其表的演員神魂顛倒,便開始對他的粉臉生厭。隨著電影餘下的兩集相繼上映,他的人氣更是有增無減,更接拍了其他大製作,成了當紅男星。相比三年前的他,現在的他演技也沒有怎樣進步,眼看很多比他有「食力」的演員都紅不起來,我便十分「唔抵得佢紅」。加上因為曾有喜歡他的妹妹仔表示,Lord of the Rings最吸引的地方是他,至於劇情嘛,不是太清楚,連The Two Towers指的是那兩座塔是甚麼也不知道,雖然我也會如此膚淺地迷男角,但那一刻我真的氣死了,雖然不Orlando Bloom本人犯的錯,但點都要入佢數,美麗有罪嘛。
說得遠了,總之Harry Potter的情況跟Orlando Bloom相若,也是由起初的感興趣,演變到後來的「唔抵得」。看第一本小說時,小說經己打出名堂,但還未有電影。到看隨後的三本時,電影也陸續上畫。初時看小說的時候,覺得很緊張,但看了兩三本後,便已沒甚新意了,但看第四本時仍看得投入。至於電影方面,由於減了Weasley一家的戲份,故不及小說幽默惹笑,而且情節有點零碎。Harry Potter小說及電影雙線發展,亦在這兩方面取得空前佳積,報章雜誌電視全都關注這品牌的最新動向,如此鋪天蓋地,很容易令人透不過氣來。魔幻作品理應讓人嗅到奇幻氣息,但現在的Harry Potter只能令我嗅到銅臭。或許你可以說,銅臭是來自傳媒出版商電影投資者等等,並非作者本身。我不否認JK Rowling應該也是個不錯的作者,畢竟,在如此大壓力下寫這麼長的故事,實非易事,但眼看她接受訪問,預言新的一集有角色死,但又不願透露,有心吊讀者胃口,從而推高銷量,真的對她打了一大折扣。或許我是太陰謀論,但她近來真的頗喜歡這樣做,每集小說推出前也來「預言」一番,實在難以想出她這樣做的其他理由。
至於本片,不過不失吧。又是那些上天下海救急扶危你捉人人捉你的情節,而且由於早己從小說得知情節,所以也沒有甚麼驚喜。最驚訝(不是喜)的,是小演員都長大了很多呢,一開場看到身穿背心、手瓜幾乎有我大腿般粗的Ron時,真的嚇了一跳,不過我仍是最喜歡他呢,傻氣得來攪笑,谷德超曾說:唔靚仔o既細路可以係可愛,但唔靚仔o既青年就只有唔靚仔o既青年,哈哈,都幾應。
早前得知Voldermort 由Ralph Fiennes演,很期待呢,看後覺得是大材小用,就像上集的Gary Oldman一樣。
12/27/2005
12/25/2005
12/24/2005
公司打的日記--第一炮
昨天到漫畫店看了第13期的《NANA》、30期的《Naruto》、以及最新兩期《Exam》中的《Bleach》。
原來那漫畫店有買入《二十世紀少年》,太好了,起初還怕因為沒有機會再見到借此漫畫給我的舊同事而不能再追下去。而且還有同樣是浦澤直樹作品的《Monster》,也太好了,TVB播放的時間太晚了,我追了數集便沒有追了。
期待了很久的《死亡筆記》還沒有出最新的一期,雖然劇情的張力正在走下坡,但仍是很期待。我不是漫畫迷,沒有門路得知漫畫的出版日子,唯有一有空便到漫畫店去看看出版了沒有。
這是第一篇在公司打的日記。
泰說得對,選擇孤獨和被逼孤獨是不同的。
唯有在被逼孤獨時選擇排遣孤獨的方法。
原來那漫畫店有買入《二十世紀少年》,太好了,起初還怕因為沒有機會再見到借此漫畫給我的舊同事而不能再追下去。而且還有同樣是浦澤直樹作品的《Monster》,也太好了,TVB播放的時間太晚了,我追了數集便沒有追了。
期待了很久的《死亡筆記》還沒有出最新的一期,雖然劇情的張力正在走下坡,但仍是很期待。我不是漫畫迷,沒有門路得知漫畫的出版日子,唯有一有空便到漫畫店去看看出版了沒有。
這是第一篇在公司打的日記。
泰說得對,選擇孤獨和被逼孤獨是不同的。
唯有在被逼孤獨時選擇排遣孤獨的方法。
12/12/2005
填詞人
托友人的福,10/12那天看了<<芝華士903友情夾gig音樂會 A Man and A Pen黃偉文十周年>>的音樂會,聽了很多好歌,亦目睹了不少歌手在舞台上的風姿,當然,重點還是Wyman的詞,很多時也說得很「中」、很「應」。
Wyman的音樂會完了後的這幾天,腦中還是間中響起他的歌。可能是上天覺得我心目中不可以有第二個男人,故讓我剛才在友人的xanga看到了這段:
「搵到一本陳年organizer,發現o左好多當年無心機上堂所抄o既打歌詞!
首先打一首由___(我的英文名)所抄o既「難念的經」,d詞係林夕填o既,我記得___(我的英文名)好鍾意依首歌,我都好鍾意gar!
笑你我枉花光心計
愛競逐鏡花那美麗
悔幸運會轉眼遠逝
為貪嗔喜惡妒著迷
責你我太貪功戀世
怪大地眾生太美麗
悔舊日太執信約誓
為悲歡哀怨怒著迷
捨不得璀璨俗世
躲不開痴戀的恩惠
找不到色相代替
參一生參不透這條難題
吞風吻雨葬落日未曾徬徨
欺山趕海踐雪徑也未絕望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
憑這兩眼與八臂或千手不能防
天闊闊雪漫漫共誰同航
這沙滾滾水皺皺笑著浪盪
貪歡一趟偏教那女兒情長埋葬」
對不起,夕爺,差點忘記當年是如何的迷戀你。
世間始終你好。
註:這是無綫劇集天龍八部的主題曲《難念的經》。有看過該劇集或《天龍八部》原著的人應該會體會到這首歌的詞是多麼貼題。
Wyman的音樂會完了後的這幾天,腦中還是間中響起他的歌。可能是上天覺得我心目中不可以有第二個男人,故讓我剛才在友人的xanga看到了這段:
「搵到一本陳年organizer,發現o左好多當年無心機上堂所抄o既打歌詞!
首先打一首由___(我的英文名)所抄o既「難念的經」,d詞係林夕填o既,我記得___(我的英文名)好鍾意依首歌,我都好鍾意gar!
笑你我枉花光心計
愛競逐鏡花那美麗
悔幸運會轉眼遠逝
為貪嗔喜惡妒著迷
責你我太貪功戀世
怪大地眾生太美麗
悔舊日太執信約誓
為悲歡哀怨怒著迷
捨不得璀璨俗世
躲不開痴戀的恩惠
找不到色相代替
參一生參不透這條難題
吞風吻雨葬落日未曾徬徨
欺山趕海踐雪徑也未絕望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
憑這兩眼與八臂或千手不能防
天闊闊雪漫漫共誰同航
這沙滾滾水皺皺笑著浪盪
貪歡一趟偏教那女兒情長埋葬」
對不起,夕爺,差點忘記當年是如何的迷戀你。
世間始終你好。
註:這是無綫劇集天龍八部的主題曲《難念的經》。有看過該劇集或《天龍八部》原著的人應該會體會到這首歌的詞是多麼貼題。
貪小便宜
早前嘉禾旺角舉辦了一個「歐洲潮電影」的小型影展,票價是$50,另外有$100三套戲的套票,算死草的我覺得套票較抵買,於是儘管想看的片只有兩套,也買了套票。
02/12那又看了My Life Without Me,女主角得知自己身患絕症,命不久矣,決定在離世前要精彩地活。沒有聲淚俱下的煽情場面,有的只是要無悔地離去的決心。
06/12那天看了I am Dina 和The Shape of Things。I am Dina 開場的首十分鐘很恐怖(對我來說),我還以為自己錯選了恐怖片來看。片中女主角因為童年的恐怖陰影,性格變得怪怪的,圍繞她的男角,有好幾個也是怪怪的。女主角性感奔放,而且把澎湃的感情以大提琴來宣洩,跟Hilary and Jackie中的 Jackie有點像。至於The Shape of Things,男主角是Paul Rudd,而且是幽默爰情小品,很期待呢,可能是期望太高,而且期望的方向錯了,看後很失望,亦不覺得此片幽默或浪漫。
02/12那又看了My Life Without Me,女主角得知自己身患絕症,命不久矣,決定在離世前要精彩地活。沒有聲淚俱下的煽情場面,有的只是要無悔地離去的決心。
06/12那天看了I am Dina 和The Shape of Things。I am Dina 開場的首十分鐘很恐怖(對我來說),我還以為自己錯選了恐怖片來看。片中女主角因為童年的恐怖陰影,性格變得怪怪的,圍繞她的男角,有好幾個也是怪怪的。女主角性感奔放,而且把澎湃的感情以大提琴來宣洩,跟Hilary and Jackie中的 Jackie有點像。至於The Shape of Things,男主角是Paul Rudd,而且是幽默爰情小品,很期待呢,可能是期望太高,而且期望的方向錯了,看後很失望,亦不覺得此片幽默或浪漫。
11/30/2005
失敬失敬
家中的電腦壞了,友人替我借來了手提電腦,感激不盡。奈何始終用得不太得心應手,還是長話短說吧。
28/11那天看了我的紅粉生涯(Little more than a year ago-diary of a male porn star),男主角多次在鏡頭前有大膽演出,但表現奔放,沒半點忸怩,有點懷疑該演員是否本來便是脫星。很來上網起底,才知道他除了是本片的男主角,還是導演和編劇,真是失敬失敬~
29/11看了精裝追女仔2004。早前跟朋友唱k時唱了杜汶澤的《心裡心裡有個謎》,mtv的片段主要是來自精裝追女仔2004一片,覺得頗「攪野」,有點想看,但又捨不得花錢買,故一直慫恿友人買。那天跟友人逛vcd店,忽然記起此片,故嚷著要友人買,唉,卿本佳人,奈何被逼放下知識份子的尊嚴和妙齡少女的矜持,拿著精裝追女仔2004的vcd往收銀處付錢。王昌始終是王昌,全片皆是有味笑話,雖然偶有真的惹人發笑的地方,但始終真的是低俗得很~~~那天看報紙,看到王天林大讚王晶,說他可以拍很好的電影,現在他走低俗路線,只不過是市場需要,其實他可以拍得比王天林還要好。真的嗎?是的話便真是失敬失敬了~
28/11那天看了我的紅粉生涯(Little more than a year ago-diary of a male porn star),男主角多次在鏡頭前有大膽演出,但表現奔放,沒半點忸怩,有點懷疑該演員是否本來便是脫星。很來上網起底,才知道他除了是本片的男主角,還是導演和編劇,真是失敬失敬~
29/11看了精裝追女仔2004。早前跟朋友唱k時唱了杜汶澤的《心裡心裡有個謎》,mtv的片段主要是來自精裝追女仔2004一片,覺得頗「攪野」,有點想看,但又捨不得花錢買,故一直慫恿友人買。那天跟友人逛vcd店,忽然記起此片,故嚷著要友人買,唉,卿本佳人,奈何被逼放下知識份子的尊嚴和妙齡少女的矜持,拿著精裝追女仔2004的vcd往收銀處付錢。王昌始終是王昌,全片皆是有味笑話,雖然偶有真的惹人發笑的地方,但始終真的是低俗得很~~~那天看報紙,看到王天林大讚王晶,說他可以拍很好的電影,現在他走低俗路線,只不過是市場需要,其實他可以拍得比王天林還要好。真的嗎?是的話便真是失敬失敬了~
11/25/2005
老
今天繼續墮落,看了b420同情書。
b420
HK 2005
導演:鄧漢強
主要演員:楊愛瑾、李燦森、洪展明
記得當年很喜歡香港製造,亦很喜歡李燦森在片中的演出,可惜他後來接拍太多爛片了,以致一直再沒有甚麼代表作。上星期看雜誌,看到一篇他的訪問,他提及b420一片:「拍這套片,感覺就好像回到當時拍《香港製造》之時,因為他(導演鄧漢強)與陳果一樣亦是一個很有理想的導演,今次他集資拍了這套電影,完成自己一個心願,所以當他拿劇本給我看之後,我便答應了,亦沒有收甚麼片酬,只是收一點點的車馬費。整個拍攝過程都很好玩,因為只有我與導演有這方面的經驗,其餘的工作人員都是一斑學生(演藝學院學生)」,看後便有衝動去看b420。
看後發覺本片比想像中好看,很自然流暢,沒有太多造作或煽情位,而且當想到製作班底是一個初次當執導並同時身兼編劇及剪接的導演加上一群義務協助的學生,便深感有志者可能真的事竟成。回家後起鄧漢強的底,得到的資料如下:
「一九八八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鄧漢強先後加入過TVB與香港電台電視部的戲劇組。九一年投身電影業,曾為《不夜城》、《金枝玉葉2》、《甜蜜蜜》、《宋家皇朝》、《重案組》等電影擔任副導,但今年才坐正,挑大旗拍了一部《b420》,原來他都是無心插柳下當上導演。他02年重返校園,於香港城市大學攻讀創意媒體,《b420》是其畢業作品,最初沒有想過將這故事搬上大銀幕,結果在這麼大個人才重返校園,不可隨隨便便交一份習作,故愈搞愈複雜,愈搞愈大,向朋友借了100萬元、分幾年攤還下才得以完成。」
(資料來源:Yahoo! 及b420的官方網站)
b420的片名有兩個讀法:Before twenty 同埋 Before too old,好像意味著過了二十歲便是太老了。這個片名令我想起漫畫NANA中雷拉和真一的對話:
雷拉:真一,我下個星期生日...
真一:生日快樂!
雷拉:一點都不快樂--已經23歲了!(無奈表情)已經是大嬸了...
情書
Japan 1995
導演:岩井俊二
主要演員:中山美穗,豐川悅司、酒井美紀、柏原崇
只看過這部經典作品一次,而且還是看深夜重播,結果看到一段便去找周公了。難得油百為紀念本片十周年而再作放映,便把握這次在大銀幕看的機會。
初時有點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幸好本片真的不會令人失望。畫面構圖實在很美(不得不歸功於那些優美的景色),加上動人的音樂,以及中山美穗的細緻演繹以及優雅氣質,令本片實在賞心悅目。而最「養眼」的,當然是柏原崇,雖然他是那種我不會迷的小白臉花瓶,但無可否認,佢真係好靚仔~當年還是小伙子的他,現在經已「廿尾」了,套用現在「老」的標準,他很老了~ -.-|||

<-柏原崇演的藤井樹(怎麼有點像福山雅志?)
b420
HK 2005
導演:鄧漢強
主要演員:楊愛瑾、李燦森、洪展明
記得當年很喜歡香港製造,亦很喜歡李燦森在片中的演出,可惜他後來接拍太多爛片了,以致一直再沒有甚麼代表作。上星期看雜誌,看到一篇他的訪問,他提及b420一片:「拍這套片,感覺就好像回到當時拍《香港製造》之時,因為他(導演鄧漢強)與陳果一樣亦是一個很有理想的導演,今次他集資拍了這套電影,完成自己一個心願,所以當他拿劇本給我看之後,我便答應了,亦沒有收甚麼片酬,只是收一點點的車馬費。整個拍攝過程都很好玩,因為只有我與導演有這方面的經驗,其餘的工作人員都是一斑學生(演藝學院學生)」,看後便有衝動去看b420。
看後發覺本片比想像中好看,很自然流暢,沒有太多造作或煽情位,而且當想到製作班底是一個初次當執導並同時身兼編劇及剪接的導演加上一群義務協助的學生,便深感有志者可能真的事竟成。回家後起鄧漢強的底,得到的資料如下:
「一九八八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鄧漢強先後加入過TVB與香港電台電視部的戲劇組。九一年投身電影業,曾為《不夜城》、《金枝玉葉2》、《甜蜜蜜》、《宋家皇朝》、《重案組》等電影擔任副導,但今年才坐正,挑大旗拍了一部《b420》,原來他都是無心插柳下當上導演。他02年重返校園,於香港城市大學攻讀創意媒體,《b420》是其畢業作品,最初沒有想過將這故事搬上大銀幕,結果在這麼大個人才重返校園,不可隨隨便便交一份習作,故愈搞愈複雜,愈搞愈大,向朋友借了100萬元、分幾年攤還下才得以完成。」
(資料來源:Yahoo! 及b420的官方網站)
b420的片名有兩個讀法:Before twenty 同埋 Before too old,好像意味著過了二十歲便是太老了。這個片名令我想起漫畫NANA中雷拉和真一的對話:
雷拉:真一,我下個星期生日...
真一:生日快樂!
雷拉:一點都不快樂--已經23歲了!(無奈表情)已經是大嬸了...
情書
Japan 1995
導演:岩井俊二
主要演員:中山美穗,豐川悅司、酒井美紀、柏原崇
只看過這部經典作品一次,而且還是看深夜重播,結果看到一段便去找周公了。難得油百為紀念本片十周年而再作放映,便把握這次在大銀幕看的機會。
初時有點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幸好本片真的不會令人失望。畫面構圖實在很美(不得不歸功於那些優美的景色),加上動人的音樂,以及中山美穗的細緻演繹以及優雅氣質,令本片實在賞心悅目。而最「養眼」的,當然是柏原崇,雖然他是那種我不會迷的小白臉花瓶,但無可否認,佢真係好靚仔~當年還是小伙子的他,現在經已「廿尾」了,套用現在「老」的標準,他很老了~ -.-|||

<-柏原崇演的藤井樹(怎麼有點像福山雅志?)
11/24/2005
Jacqueline de Pre
不知道人會否越墮落越快樂,或者越快樂越墮落,只知道越墮落越花錢,越花錢越墮落。
今天墮落指數很高,花錢指數亦很高。在HMV買了兩片CD,一隻是Alessandro Safina 的Insieme A Te, 一隻是The Very Best of jacqueline du pre。
初次見Alessandro Safina的名字,是在看有關Moulin Rouge!的原聲大碟的資料,發現在Your Song一曲中那伴著Ewan McGregor歌聲的雄厚男聲原來大有來頭,是個頗知名(我也不清楚知名的程度)的意大利男高音,目前為止出了三隻CD,在網上試聽了,好像頗不俗,今天發神經,居然買了。
至於Jacqueline du Pre,知名程度絕對遠高於Alessandro Safina,(其實是不同範疇,或許不應如此作比較)但很慚愧,若不是當年的友人借Hilary and Jackie一片給我看, 我也許至今也不認識這才華洋溢的大提琴家。但畢竟對音樂沒甚麼認識,對Jacqueline du Pre亦沒有甚麼認識,故此買了「抵食夾大件」的精選碟來作入門之選。
Hilary and Jackie(港譯她比煙花寂寞)講的是Hilary同Jackie(即Jacqueline du Pre)兩姊妹的故事,二人自少得到當音樂老師的母親的栽培,年紀輕輕便已學習樂器,姐姐Hilary學笛,妹妹Jackie則學大提琴。初時Hilary成績較好,比妹妹嬴更多音樂比賽。Jackie眼看姐姐比自己出色,心中不是味兒,於是發奮練習,加上遇上名師指導,最後不單超越姐姐的成就,更成了出色的大提琴家,屢獲殊榮,更巡迴各地演奏,後來與鋼琴及指揮家Daniel Barenboim結婚,成為古典音樂界裡的金童玉女。事業愛情兩得意的Jacqueline於26歲時不幸患上惡疾,其後病情時好時壞,使她難以像以往般演奏,最終她於28歲時決定引退。其後她的病情持續惡化,經常臥病在床,婚姻亦因丈夫有外遇而破裂,她最後亦於42歲時鬱鬱而終。
如果世事真有天意,有時真不知天意是如何運作的,像Jacqueline du Pre這樣的天才,不幸英年早逝,像我等之庸才,卻留在此獻世,更不斷巡迴演出,巡迴到各機構演出馬騮戲。
今天墮落指數很高,花錢指數亦很高。在HMV買了兩片CD,一隻是Alessandro Safina 的Insieme A Te, 一隻是The Very Best of jacqueline du pre。
初次見Alessandro Safina的名字,是在看有關Moulin Rouge!的原聲大碟的資料,發現在Your Song一曲中那伴著Ewan McGregor歌聲的雄厚男聲原來大有來頭,是個頗知名(我也不清楚知名的程度)的意大利男高音,目前為止出了三隻CD,在網上試聽了,好像頗不俗,今天發神經,居然買了。
至於Jacqueline du Pre,知名程度絕對遠高於Alessandro Safina,(其實是不同範疇,或許不應如此作比較)但很慚愧,若不是當年的友人借Hilary and Jackie一片給我看, 我也許至今也不認識這才華洋溢的大提琴家。但畢竟對音樂沒甚麼認識,對Jacqueline du Pre亦沒有甚麼認識,故此買了「抵食夾大件」的精選碟來作入門之選。
Hilary and Jackie(港譯她比煙花寂寞)講的是Hilary同Jackie(即Jacqueline du Pre)兩姊妹的故事,二人自少得到當音樂老師的母親的栽培,年紀輕輕便已學習樂器,姐姐Hilary學笛,妹妹Jackie則學大提琴。初時Hilary成績較好,比妹妹嬴更多音樂比賽。Jackie眼看姐姐比自己出色,心中不是味兒,於是發奮練習,加上遇上名師指導,最後不單超越姐姐的成就,更成了出色的大提琴家,屢獲殊榮,更巡迴各地演奏,後來與鋼琴及指揮家Daniel Barenboim結婚,成為古典音樂界裡的金童玉女。事業愛情兩得意的Jacqueline於26歲時不幸患上惡疾,其後病情時好時壞,使她難以像以往般演奏,最終她於28歲時決定引退。其後她的病情持續惡化,經常臥病在床,婚姻亦因丈夫有外遇而破裂,她最後亦於42歲時鬱鬱而終。
如果世事真有天意,有時真不知天意是如何運作的,像Jacqueline du Pre這樣的天才,不幸英年早逝,像我等之庸才,卻留在此獻世,更不斷巡迴演出,巡迴到各機構演出馬騮戲。
11/23/2005
A Knight's Tale
USA 2001
港譯:狂野武士
導演:Brian Helgeland
主要演員:Heath Ledger,Shannyn Sossamon,Rufus Sewell,Paul Bettany
跟Paul Bettany真是有緣,剛看完他演的Wimbleton,國際台便播他演的A Knight's Tale(20/11),雖然明知是爛片,仍然選擇看了。
故事講Heath Ledger演的William本是農民之子,後來陰錯陽差加上個人的努力和勇氣,當上了武士。聽上來好像是壯志激昂的故事,但片中卻不時加入無厘頭插曲,例如觀看武士比試的觀眾會一起邊打拍子邊唱We Will Rock You,以及舞會上會放極具disco feel的音樂,這些歌曲都完全跟那中古背景格格不入,加上情節上的出人意表,使本片十分反傳統~ 身兼編劇的導演Brian Helgeland,原來是Mystic River的編劇,真難想像獲奧斯卡提名的編劇,原來曾這麼「反傳統」的。片中在對白上有不少笑位,雖然無聊,但也算輕鬆惹笑。
惹笑功臣之一,當然是Paul Bettany。這次他演口水多多的流氓作家Geoffrey,是個很浮誇的小人物。他跟在William身邊,當他的報信者(武士出場前通常有使者先行替他們報上名字,並作簡介,這些使者稱為herald)。Geoffrey在介紹William出場時,總是加鹽加醋,而且相當投入,說得七情上面。Paul Bettany演得很好呢,樣子很滑稽,亦可以看得出他很「肉緊」,但他卻因為叫得太落力,導致喉嚨發炎,真可憐~
除了要犧牲聲帶,他還要犧牲色相呢,他初出場時,是全裸的(當然某些部位沒有爆光)。William等人在路上看到赤條條的Geoffrey神色自若地緩跑,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William: Oi sir, what are you doing?
Geoffrey: Uh... trudging. You know, trudging?
[pause]
Geoffrey: To trudge: the slow, weary, depressing yet determined walk of a man who has nothing left in life except the impulse to simply soldier on.
William: Uhhh... were you robbed?
Geoffrey: [laughs] Funny really, yes, but at the same time a huge resounding no. It's more of an... involuntary vow of poverty... really.
忽然覺得Geoffrey的回答很有趣,還聯想了以下情景:
Someone: Uhhh... Are you unemployed?
An unemployed:[laughs] Funny really, yes, but at the same time a huge resounding no. It's more of an... involuntary vow of poverty... really.
<--Paul Bettany演的Geoffrey,看他在群眾前介紹William時的樣子多風騷~
港譯:狂野武士
導演:Brian Helgeland
主要演員:Heath Ledger,Shannyn Sossamon,Rufus Sewell,Paul Bettany
跟Paul Bettany真是有緣,剛看完他演的Wimbleton,國際台便播他演的A Knight's Tale(20/11),雖然明知是爛片,仍然選擇看了。
故事講Heath Ledger演的William本是農民之子,後來陰錯陽差加上個人的努力和勇氣,當上了武士。聽上來好像是壯志激昂的故事,但片中卻不時加入無厘頭插曲,例如觀看武士比試的觀眾會一起邊打拍子邊唱We Will Rock You,以及舞會上會放極具disco feel的音樂,這些歌曲都完全跟那中古背景格格不入,加上情節上的出人意表,使本片十分反傳統~ 身兼編劇的導演Brian Helgeland,原來是Mystic River的編劇,真難想像獲奧斯卡提名的編劇,原來曾這麼「反傳統」的。片中在對白上有不少笑位,雖然無聊,但也算輕鬆惹笑。
惹笑功臣之一,當然是Paul Bettany。這次他演口水多多的流氓作家Geoffrey,是個很浮誇的小人物。他跟在William身邊,當他的報信者(武士出場前通常有使者先行替他們報上名字,並作簡介,這些使者稱為herald)。Geoffrey在介紹William出場時,總是加鹽加醋,而且相當投入,說得七情上面。Paul Bettany演得很好呢,樣子很滑稽,亦可以看得出他很「肉緊」,但他卻因為叫得太落力,導致喉嚨發炎,真可憐~
除了要犧牲聲帶,他還要犧牲色相呢,他初出場時,是全裸的(當然某些部位沒有爆光)。William等人在路上看到赤條條的Geoffrey神色自若地緩跑,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William: Oi sir, what are you doing?
Geoffrey: Uh... trudging. You know, trudging?
[pause]
Geoffrey: To trudge: the slow, weary, depressing yet determined walk of a man who has nothing left in life except the impulse to simply soldier on.
William: Uhhh... were you robbed?
Geoffrey: [laughs] Funny really, yes, but at the same time a huge resounding no. It's more of an... involuntary vow of poverty... really.
忽然覺得Geoffrey的回答很有趣,還聯想了以下情景:
Someone: Uhhh... Are you unemployed?
An unemployed:[laughs] Funny really, yes, but at the same time a huge resounding no. It's more of an... involuntary vow of poverty... really.

11/18/2005
Reality Bites
昨天到油百借碟,在碟架上選了片子,拿了上手,才發覺拿錯了,拿了隔壁的碟,看看片名,叫Reality Bites,是沒有聽過的片名,再看看演員,Winona Ryder, Ethan Hawke, Ben Stiller,三人都是認識的,再看背面的劇情簡介,被其中一句吸引了:「This irreverent portrayal of the harsh realities of life after college captures the misadventures of Lelaina(Ryder), an ambitious TV production assistant, and her relationships with...」原來是講畢業生的故事,好像頗應景,於是便借了來看。
片中除了Lelaina的「求職奇遇記」外,也沒有甚麼地方是有同感的,畢竟是十多年前的片,而且故事發生在美國,所以難以有共鳴,加上本片的主題其實是愛情,所以在工作方面著墨不多。
Ethan Hawke又是演有頭腦的角色,他演的Troy其實性格不甚討好,但基於「Before Sunset情義結」,始終不會討厭他。不過始終不喜歡人把鑽研哲學的人定型為只會空想、自我中心及憤世嫉俗的人。
片末播的歌曲Stay很好聽,記得是當年讀中一時友人介紹我聽的,轉眼已十年了。現在手上這隻DVD 亦是10th Anniversary Edition,當年的Ethan Hawke,樣子跟Before Sunrise中的他差不多(其實兩片的拍攝年份也只相差約一年),這張十周年紀念版DVD,特別訪問了各演員,事隔十年,Ethan Hawke的樣子亦添了歲月的痕跡,臉龐瘦削了,亦留了鬚,跟Before Sunset中的樣子差不多,恰巧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的故事也是相隔九年。在半年內分別看了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在一天內看了Ethan Hawke在Reality Bites的演出及十年後做的訪問,再回想十年前的自己,把九、十年的歲月濃縮來看,原來是會令人心寒的,會因為在濃縮中找不到精華而心寒。記得有人說過,連預告片也不吸引的電影,肯定是十分不濟的,因為預告片是抽取片中最值得看的數分鐘,連這也不好的,那麼那個多小時的電影亦不看也罷。回憶亦如是,回顧過往十年,若連精華也找不到,那十年的歲月,恐怕不提也罷。
同場加映:
1) 片中Troy和Lelaina家的電話錄音是這樣的:(Troy的聲音)At the beep please leave your name, number and a brief justification for the ontological necessity of modern man's existential dilemma and we'll get back to you.
2) 原來Evian倒轉來串是naive。

<-- Ethan Hawke and Julie Delpy in Before Sunset (很難得同時那麼喜歡男女主角)
不知為什麼,今天看的明明是Reality Bites,卻滿腦子都是Before Sunset,希望不要有人單看標題和這張相,以為這是Reality Bites的劇照。
片中除了Lelaina的「求職奇遇記」外,也沒有甚麼地方是有同感的,畢竟是十多年前的片,而且故事發生在美國,所以難以有共鳴,加上本片的主題其實是愛情,所以在工作方面著墨不多。
Ethan Hawke又是演有頭腦的角色,他演的Troy其實性格不甚討好,但基於「Before Sunset情義結」,始終不會討厭他。不過始終不喜歡人把鑽研哲學的人定型為只會空想、自我中心及憤世嫉俗的人。
片末播的歌曲Stay很好聽,記得是當年讀中一時友人介紹我聽的,轉眼已十年了。現在手上這隻DVD 亦是10th Anniversary Edition,當年的Ethan Hawke,樣子跟Before Sunrise中的他差不多(其實兩片的拍攝年份也只相差約一年),這張十周年紀念版DVD,特別訪問了各演員,事隔十年,Ethan Hawke的樣子亦添了歲月的痕跡,臉龐瘦削了,亦留了鬚,跟Before Sunset中的樣子差不多,恰巧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的故事也是相隔九年。在半年內分別看了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在一天內看了Ethan Hawke在Reality Bites的演出及十年後做的訪問,再回想十年前的自己,把九、十年的歲月濃縮來看,原來是會令人心寒的,會因為在濃縮中找不到精華而心寒。記得有人說過,連預告片也不吸引的電影,肯定是十分不濟的,因為預告片是抽取片中最值得看的數分鐘,連這也不好的,那麼那個多小時的電影亦不看也罷。回憶亦如是,回顧過往十年,若連精華也找不到,那十年的歲月,恐怕不提也罷。
同場加映:
1) 片中Troy和Lelaina家的電話錄音是這樣的:(Troy的聲音)At the beep please leave your name, number and a brief justification for the ontological necessity of modern man's existential dilemma and we'll get back to you.
2) 原來Evian倒轉來串是naive。

<-- Ethan Hawke and Julie Delpy in Before Sunset (很難得同時那麼喜歡男女主角)
不知為什麼,今天看的明明是Reality Bites,卻滿腦子都是Before Sunset,希望不要有人單看標題和這張相,以為這是Reality Bites的劇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